方尧在记忆中搜索,但对这个渡口并没有什么印象,论读书学识,他可远不敢跟眼前这位相比。
那位青年轻笑一声,继续给二人讲起这段往事。
这条渡口,名为朱张渡。
湘江河上朱张渡口的一条渡船,摆过了一段历史,却又让后人在书写历史时,为之浓墨重彩。
这条渡船,很普通,只是一只木舢板单桨划船。
这个时间,很不凡,时为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九月至十月。
坐船的两个人物,更是当时了不得的大儒。
一位是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一位是张栻,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
乾道三年八月,朱熹带两名弟子从福建崇安启程前往星沙,路程走了近一个月,行程长达一千五百公里。
他为何要不辞千里劳累奔波从华夏大地的东南跑到中部?
他的目的很直接——会晤正在主持岳麓书院的张栻,他要求师会友、论道证学。
在随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朱熹和张栻两人朝夕会谈,讨论了相当广泛的学术问题。
据记载,他们的论道内容“举凡天地之精深,圣言之奥妙,德业之进修,莫不悉其渊源,而一归于正大”。
古代的星沙,湘江跨度很大,所以东西交往甚少。
而张栻的寓所则在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的另一所著名书院——城南书院。
应张栻之邀,朱熹还在城南书院讲学,于是,两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上。
27年之后的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史,移节星沙,振兴岳麓书院,仍取道古渡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官衙公署。
朱熹白天办公,晚间讲学,相从的门徒多达千人,朱张渡的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从此以后,朱张渡成为岳麓书院学子往返于湘江的主要渡口。
朱张渡,从而不再是张朱两人的渡口,而成为学人的渡口、文化的渡口。
方尧听得入了神,原来这渡口背后还有这等故事,真是令人神往。
讲着讲着,渡船已经到了对岸,三人下了船,在江边漫步起来。
那人微笑问道:“方兄弟,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吧,是从什么地方过来的?”
方尧答道:“说来也巧,我就是从福建过来的,正好和朱子走了同一条路线,能听先生这般讲课,真的是不虚此行!”
两位青年闻言,哈哈大笑。
那人说道:“方兄你就像朱子,我们就是张子,你我在此畅谈,未必不能创时代之新风!
方兄,我们二人正筹划成立一个书社,旨在传播新思想,从我们住居的湖湘之地开始,培植真正的新文化,不知方兄可有兴趣?”
方尧闻言,心中也涌起豪情万丈,但他沉吟片刻,婉拒道:“先生高瞻远瞩,但实不相瞒,方某在此地不会久留,不便加入贵社。
但在下愿尽绵薄之力,我虽不能亲自参加书社,但如果能提供些许资助,偶尔旁听诸位高论,在下便心满意足。”
他不想和那些大事牵扯太深,因为这个时代即使没有他,改天换地也是迟早的事。
可如果他一个异人掺和太深,反而可能因为蝴蝶效应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那人闻言大喜,拍掌笑道:“方兄此言差矣,你愿意来旁听,那便是我们书社最大的荣幸。
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易兄,正是我们定下的书社经理,如果方兄有余钱资助书社运行,那更是雪中送炭,感激不尽。”
易姓青年也对方尧抱拳感谢,书社成立,他们已经找了些地方官员和商会会长支持,但经费嘛,总是多多益善。
方尧身上没带多少银元,干脆掏出几张天下银行的百元纸币,递给对方:“这是我的一些心意,书社开张之日定要来捧个场。”
那人接过纸币,看了看:“天下银行,是在魔都刚刚开业的那家么?我是知道的,我刚从那里回来,可他们在湖湘还没有分行吧?
而且你这竟给了足足五百元,实在太多!”
方尧摆摆手,笑道:“无妨,据我所知过些日子天下银行就会来星沙开分行了,先生以后若有银钱方面业务需求尽可去那。”
“哦?难道方兄和这天下集团有什么关联?”那人好奇地问道。
“不敢瞒先生,在下正是天下集团的职工,先生这等有志之士,如有所需,我们集团定会鼎力支持。”
方尧隐瞒了自己幕后老板的身份,此时天下集团现身前台的主要还是李家。
那人欣然应允,在此之前,他曾参与筹钱送一批批学生赴法留学,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有工商金融界的朋友支持,那当然是再好不过。
三人随即在船上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谈,从朱熹与张栻的学术争论,到当前时局的动荡不安,再到各自对于未来的设想与规划,话题广泛而深刻。
方尧虽不敢在学识方面与那人相比,但在谈及一些思想和键政话题时,其见解之超前,令两人都为之动容。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还在探索,方尧却都已经在历史书上见识过了,只是抄部分现成的答案进行锐评。
当然,他不敢剧透太多内容,天机不可泄露。
“方兄,你谈及道家‘无为而治’之时,却又能洞察世事,提出顺应时势、勇毅前行之策略,真乃高见。”那人由衷赞叹道。
方尧谦逊一笑,道:“哪里哪里,不过是平日里多读了些书,拾大家先贤牙慧罢了。正如朱子家训所弘扬的理念,正是古人就提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随着船只缓缓靠岸,三人的交谈也暂时告一段落。但这份因朱张渡而起的缘分,却如同江面上那连绵不绝的波纹,悄然间在三人心中种下了深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