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gcc.com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今本《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合称《墨经》,亦称《墨辩》﹐主要是讨论认识论﹑逻辑和自然科学的问题。《墨经》约完成于公元前388年。

后期墨家逻辑堪称中国古代逻辑的瑰宝,可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文明中的逻辑比肩,在中外逻辑史上均占据关键地位。然而,自秦汉以降,这份珍贵遗产却长期遭受冷落。晋代鲁胜虽著有《墨辩注》,但如今仅留存其“叙”。

直至近代,孙诒让、梁启超、章炳麟、章士钊、谭戒甫等学者,着手将墨辩逻辑与西方逻辑、印度因明展开比较研究,后期墨家逻辑思想才重获关注,并得以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实现发展。

《墨经》内容概要如下:

一、哲学思想

(一)认识论

《墨经》在认识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它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闻知、说知和亲知。闻知是通过听闻他人传授知识而获得认识;说知则是凭借推理、论证等思维活动来获取知识;亲知最为重要,是指通过亲身观察、实践所得到的直接经验。例如,一个人要了解某种植物的特性,仅听别人描述(闻知)或通过书本知识推理(说知),都不如亲自去观察、触摸、种植(亲知)来得真切。《墨经》强调亲知是认识的基础,这体现了墨家注重实践的认识论思想。

在认识过程中,《墨经》指出人具有认识能力,“知,材也”,即人天生具备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材质。但要真正获得知识,还需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知,接也”,通过感官与外界接触,才能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此外,还需进一步运用心智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恕,明也”,这样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清晰认识。

(二)名实关系

墨家十分重视名实关系,主张“以名举实”。“名”指名称、概念,“实”即实际存在的事物。一个正确的名称应准确反映其所对应的实际事物,否则就是“名不符实”。例如,“马”这个名称应指向现实中具有马的特征的动物。《墨经》还将名分为达名、类名和私名。达名是最普遍的概念,如“物”,涵盖了世间万物;类名是对一类事物的称呼,像“马”“牛”等;私名则是特定个体的名称,如某个人的名字。通过对名的分类,墨家进一步阐述了概念的层次和适用范围,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和认识世界。

二、逻辑思想

(一)逻辑规律

同一律:《墨经》中体现了同一律的思想,即“正名者,彼彼此此可。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这意味着在思维和论证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的确定性,不能随意混淆或偷换。比如在讨论“狗”的概念时,“狗”这个名称所指的对象应该始终保持一致,不能一会儿指狗这种动物,一会儿又用来指代其他事物。

矛盾律:“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此表述明确了矛盾律。对于同一事物,不能同时做出相互矛盾的判断,如不能既说某动物是牛,又说它不是牛,这两个判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排中律:“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表明排中律。在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之间,必有一个是正确的,不存在中间状态。当对某一事物进行判断时,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不存在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情况。

(二)推理形式

墨家在《墨经》中总结了多种推理形式。

“辟”:即譬喻,通过比喻来进行推理。比如“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通过筑墙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为义如同筑墙,需要不同的人各司其职,才能达成目标。

“侔”:是一种基于两个辞义齐等的命题进行的推理。例如“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从“白马是马”这一命题,可以推出“乘白马就是乘马”,前后两个命题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

“援”:援引对方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当有人对墨家的“兼爱”思想提出质疑时,墨家可以援引历史上一些仁人志士关爱他人的事例,说明“兼爱”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推”:通过揭示对方论点中的矛盾,来反驳对方的观点。比如对方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墨家可以指出在现实中存在许多无私奉献的人,从而推出对方观点的错误。

三、科学思想

(一)光学

《墨经》对光学现象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当光线穿过小孔时,在小孔后方会形成倒立的像,原因在于光线在小孔处交叉。并且,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以及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此外,《墨经》还探讨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规律。例如,对于平面镜成像,指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凹面镜成像则有两种情况,当物体在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在焦点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面镜成像始终是正立缩小的虚像。这些对光学现象的准确描述和解释,反映了墨家在光学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卓越成就。

(二)力学

在力学方面,《墨经》对力的概念有深刻理解,“力,刑之所以奋也”,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例如,推动一个静止的物体,物体开始运动,这就是力的作用效果。墨家还研究了杠杆原理,“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当杠杆平衡时,两边所受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如果在一端增加重量而杠杆不倾斜,说明这一端的力臂与力的乘积足以抗衡另一端;若增加重量后杠杆倾斜,说明这一端无法承受所增加的重量。这一认识与现代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基本一致,显示了墨家在力学研究上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数学

《墨经》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在几何方面,对一些几何概念进行了定义,如“圆,一中同长也”,明确了圆是到一个定点(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方,柱隅四讙也”,指出方形是四个角都为直角且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此外,还涉及到分数的概念,如“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位”,通过数位的概念解释了在不同数位下,数字大小关系的变化,如一在个位上小于二,但在十位上(表示十)则大于五。这些数学知识反映了墨家在数学领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成果。

四、伦理思想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伦理观念,倡导无差别地关爱一切人。《墨经》中阐述“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强调要普遍地关爱所有人,不能有所遗漏。这种兼爱思想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儒家仁爱有亲疏远近之分,而墨家兼爱主张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在墨家看来,天下的混乱源于人们的不相爱,若人人都能做到兼爱,社会将变得和谐有序。基于兼爱思想,墨家提出“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们认为战争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百姓都会遭受痛苦,财产会受到损失。因此,墨家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倡导各国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同时,墨家还提倡“节用”“节葬”,反对铺张浪费和厚葬久丧的习俗。他们认为资源应该合理利用,不应过度消耗在不必要的奢靡生活和丧葬仪式上,要将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生产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墨经》作为墨家思想的精华所在,以其丰富多元的内容,在哲学、逻辑、科学、伦理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鲁班(公元前507年-前444年)是墨子同时代的人,鲁班比墨子年长约31岁。他本名公输班(公输般),因“般”与“班”同音通用,又为鲁国人,常被称为“鲁班”。出身工匠世家的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机械制造、手工工艺与土木建筑等。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掌握多样技能,积累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成为当时闻名的能工巧匠。

大约公元前450年后,鲁班前往楚国,为其制造兵器。他发明的云梯,能助士兵攀越城墙攻城,在当时战争中作用巨大;还有水上作战工具钩拒(钩强),敌船后退可钩住,进攻能阻挡,让己方在水战中攻守兼备。此外,他在木工工具、农业器具等方面也有诸多创造。如石磨,可将粮食加工成粉、浆;铲子用于挖掘或抛掷物料;曲尺(鲁班尺)能求直角,用于丈量;墨斗可测量,在房屋建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锯子可锯断木料,圆规能绘制圆或弧。这些发明不仅便利当时社会劳动生产,更为后世建筑业奠定基础。

鲁班与墨子关系颇为特殊,二人既是老乡,也是对手和朋友。战国时,楚国请鲁班设计先进攻城武器,准备攻打宋国,楚国因鲁班助力而胜券在握。墨子得知后,为阻止战争,千里迢迢赶赴楚国。他与鲁班既是多年好友,又是老对手。墨子先说服鲁班,可楚惠王仍想发动战争。于是,墨子与鲁班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演习,墨子擅守,鲁班擅攻。最终墨子凭借高超守城策略与器械,成功让楚惠王放弃攻宋,避免了一场残酷战争。这场交锋展现出二人在军事器械与策略上的卓越才能,也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理念。鲁班虽为楚国制造攻城器械,但经墨子劝说,也理解了和平的重要性。他们之间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也反映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与思想碰撞。

墨子主要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5世纪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涌现了一些伟大的人物,举例如下: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人物简介: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而闻名于世,虽然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但他的思想通过柏拉图等学生的记录得以传承。

-标志性事件:苏格拉底经常在雅典的街头、市场等公共场所与人们交谈,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式引导人们思考道德、伦理、政治等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辩证法”。例如,他与他人探讨“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等问题,启发人们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思考,以寻求真理。他的思想和行为对雅典的知识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然而,他的思想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最终被雅典法庭以“腐蚀青年思想”等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拒绝了朋友和学生帮助他越狱的建议,坦然赴死,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他对真理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00年)

-人物简介:古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科学之父”。他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标志性事件:修昔底德亲身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他以严谨的态度和客观的视角对这场战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在战争初期,他就意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并开始收集资料。他不仅描述了战争的过程,还深入探讨了战争的原因、双方的战略战术以及战争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他对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揭示了战争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后人研究古代希腊历史和战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注重史实、分析原因的治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

-人物简介:古希腊历史学家,被尊称为“历史之父”。他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斯,一生游历广泛,足迹遍布埃及、巴比伦、波斯等多个地区。

-标志性事件:希罗多德著有《历史》一书,这是西方第一部全面记述历史的著作。该书以希波战争为主线,广泛涉及当时已知世界的各个地区,包括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他详细描述了波斯帝国的崛起和扩张,以及希腊各城邦在希波战争中的英勇抵抗。希罗多德在书中采用了叙述体的写作方式,语言生动,情节丰富,使历史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他也注重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尽可能地对各种传说和传闻进行核实和考证,为后世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

-人物简介: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一生致力于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游历广泛,知识渊博。

-标志性事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它们在虚空中运动,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各种具体的事物。这一理论是对早期希腊哲学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探讨的重要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哲学意义。例如,它试图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解释宏观世界的现象,为后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虽然在当时原子论还只是一种哲学思辨,但它对后来的科学研究,如化学、物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原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德谟克利特还著有许多著作,涉及哲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但大部分作品已经失传,仅留下一些残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