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朝中之人,没有比陇西侯更为熟悉马性且对陇西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的人了。何况,陇西侯做事的风格,陛下和臣都曾目睹,陇西侯为人身先士卒,绝不会轻易地在战场上抛下战友。”
“陇西侯对陛下的命令,那也是丝毫不敢歪曲,竭尽所能完成任务不说,总是想着把最好的战果带回来。”
“让陇西侯回去陇西郡负责马匹养殖,微臣以为陇西侯一定会让陛下满意。”
“让李信养马?”
皇帝再度在原地盘旋着,虽然觉得哪里有些不妥,可是一时间又说不上来。
看蒙恬又要说话,秦二世这才勉强答应说,“既然你如此举荐,朕也不好违了你的心意。就让李信去负责养马吧。”
蒙恬听到皇帝这么说,也不敢高兴,反而越发恭敬严肃,“让陇西侯去养马,相信五年过后,我秦国的草原上,势必遍地骏马。”
“陛下定可高枕无忧。”
蒙恬给李信一直说好话,秦二世却黑着脸,“二十万匹战马,不能再少了。”
蒙恬惊呼,“二十万?”
秦二世则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他慢慢地踱步来到屏风面前的铜镜。
蒙恬只得亦步亦趋。
秦二世窥视着铜镜里的自己,体态挺拔风流,仪态雅观,容貌就更不用说了。
“看朕多好的容颜啊。”
秦二世用十分可惜的语气说出这话来,整个大殿都陷入了悄寂。
陈平望着天,只是一味地无语。
每隔几天,皇帝陛下就会这样忽然间伤春悲秋,感时叹世。
说起来,他倒是挺喜欢皇帝伤春悲秋的,因为他总是会酝酿出一些美好的词句来,润人心脾。
皇帝本人伤春悲秋,可是他是个写文章不喜欢悲戚的人,总是延续一贯的调子,哀而不伤。
很是难得。
但是没想到,就在今天,他竟然眼睁睁看着皇帝拥有了火药之后,这就轻易地把最后一点脸都给抛弃不要了。
不过,冯敬则不然,虽然他一贯不习惯皇帝的为人,但是他真的很喜欢皇帝这华丽英俊的外表。
很有些时候,冯敬也希望自己能够长成皇帝这个样子。
蒙恬听着皇帝这么说,只是心里发笑。
众人都望着秦二世,只听得他又道,“可是即便是朕这样好的样貌,又能维持多少个春秋呢?”
秦二世又捋了一下自己的胡须,窥镜自视,只觉得天下再没有人比自己更帅了。
他转过身来,洁白的长袍在地上打了个旋。
皇帝踌躇满志地道,“趁着朕年轻力壮,能多打下来一寸疆土就多打下来一寸疆土。”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永远的和平。所谓的一时的和平,短暂的安宁,那也都是经历了长久的战争,用鲜血和尸体铺就的,用拳头打出来的。”
“我秦国多占领一寸土地,多征服汉化一个国家,未来我大秦的子民们,就能少受一国的侵扰,少受一些战乱的纷扰。”
“你们以为呢?”
虽然陈平一向对秦二世的容姿不以为然,但是他每每对秦二世的口才辞藻、眼光见底佩服不已。
“陛下高见。”
其他人忙跟着陈平附和。
之后,秦二世又给蒙恬说了许多关于黄金火骑兵兵团建设的事情。
秦二世给了蒙恬两份新的图样册,上面用铅制作的工笔细致的标注了材料,用量,乃至顺序。
蒙恬细细观摩后,发出惊叹,“陛下这是?”
蒙恬从没有看到过这样精细的图案,他也曾经参与过一些军事工程建设,见过不少图样,但是都没有今天秦二世给自己的这一份图样册来的精细、专业。
难以置信,这样笔直的线条,竟然是人手工绘就的。
“此一为马镫,一为马鞍。这两样主要是配备在马匹身上的。”
“你要知道,组建骑兵团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够驾御马匹。”
“曾经在战场上风驰电掣的战车,当然也要改装,朕会在车上安装铁皮。战车会变得越来越坚固,几乎是坚不可摧,而没有好的马匹,是带不动这样的车的。”
“这支兵团,势必要成为当世第一。早准备自然要比晚准备好的多。”
“既然只有两万匹战马,那就先制作出两万副马鞍马镫。让士兵们先练着。”
“如果大秦的江山周遭有谁坐不住,朕就用这些铁蹄踏平他的府邸。”
蒙恬领受。
他回府之后,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备马鞍、马镫。
只要帝国有生产任务,那么那些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士兵,就有了岗位,就有一口饭吃。
这多是一件好事。
蒙恬把这件事交给了赵佗。
这些留恋老家的人,到底是靠得住啊。
无论是李信还是赵佗,不管他们走多远,但是心总是留在咸阳,留在关中。
和这些人做同僚,蒙恬也总是心里踏实。
说到底,一个时时刻刻都想念老家的人,能坏到哪里去呢。
赵佗接手马镫马鞍之后,自然就成为生产厂坊的主要负责人。
这时候,他能参考的经验已经非常多了。
自从帝国开始搞工业,各种人杰都涌现了出来,各行各业的精英们都趁着有大额的经济利润可以图谋之时,纷纷参与建设。
绝大多数商人,都喜欢和平的环境,这样他们能够好好做生意。
但是秦国却很有一批人,他们是属于军事武器装配、乃至于服务战争的行业的商人。
这批商人,因为他们负责的货物性质特殊,非但不能出一点错不说,还一定得是皇帝本人信任的人,种种因素就导致这批负责军火的商业大亨们,其实是皇亲国戚。
又粘连权力,又掌握财富,这样的一批人,自然是帝国幕后实力最强的一波人。
这类世家,一般低调地连门都不出,名字都不被外人所知。
他们是皇权的爪牙,却也是皇帝本人最大的威胁。
因为就是他们,时不时地和皇帝产生利益冲突。
这不,一听说要制备马鞍、马镫,首先触犯的就是那些老贵族们的利益。
他们可以用最少的代价,生产出最贵的产品,然后用皇帝的名义,让全天下的老百姓们付出这个代价去买这批产品,然后让皇帝背锅,让皇帝买到这批产品,然后下发军中。
多少年来,一贯如此。
一个庞大的战争大国,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雨,背后的势力早就盘根错节,关系网错综复杂。
而这势力,势必依托战争而生。
当战争爆发,他们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一旦战争结束,他们的利益就会得到冲击。
秦二世得罪的,主要就是这批军火贩子。
围绕着战争而发展起来的产业、行业,方方面面地都遭到冲击。
帝国急需要替代行业。
然而——皇帝给出了替代方案,但是很可惜,皇帝打算用全新的产业去养那些庶民,而不是养那些贵族。
他把这个重要的差事交给了赵佗这号人物。
在南越战场上崛起的又一位帝国将星。
帝国的改革,主要是从人的调配上来的。
秦二世步步紧逼,恩威并施,终于把一批老旧权贵、达官贵人、功臣幕僚们从原有的帝国利益关系网之中给踢了出去。
说起来,老功臣们也没什么多坏,因为新上来的功臣们,他们还是会做和老功臣们过去做过的一样的事情。
新功臣们,他们也没有多么善良。他们只是都是底层出生罢了,曾经抱有着对过去那些站在高位上却做的不好的人的厌恶,而今奋力站在这个位置上,满心期待自己能够做出一番新事业,名流千古的人。
但其实,过去,他们的那批前辈们,也是带着同样的心愿,团结起来,打倒上一波老前辈们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后浪永远不会断,可惜曾经的后浪最终是变成了前浪。
这是帝国建设的时代,却也是最好的时代。
一切都刚刚开始……
看起来一切都很糟糕,可是人们心里总是怀着某种希望,大家都迫切地想要找出一条道路,让每个人都幸福安宁、开心快乐。
每个人都在努力的道路上。
大家都认为,世界大同就在眼前。
兼爱、非攻,就是未来。
人们都撸起袖子加油干,他们紧紧跟着秦二世的步伐,认为秦二世能够给他们他们想要的东西。
那时候的人,个个都眼睛雪亮,心里明白,哪怕是最穷的人,也敢大声地说话,也敢为自己争取公道。
这就是秦二世的时代。
一个在历史上注定被所有人都怀念的时代。
在帝国的科技爆发季初期内,很有一部分人已经懂得了时代的真谛,投身于工匠这个行业。
他们倒不是对兼爱非攻怀有热情,他们只是很世俗地想要一个好看的饭碗,想让自己不被欺负,想让自己做体面人。
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诞生了。
能够赶上风口的人不多,而且好汤好肉就那么几口,哪有那么多好吃的给后来人留着。
看着吧,一旦国有诸多工厂、公司、企业之类的规模正式确定,到时候内部的人就会自己主动排外。
大门势必会关闭的。
这才没多久,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
一开始工人是很吃香的,工人的地位自然高。
物以稀为贵,这是永远的道理。
没办法,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
一旦某个家族的人有了机会出人头地,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拔自己家族里的人。那些和他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和他们半点关系都没有。
年秋的时候,秦国粮食又一次大丰收。
群臣恭贺皇帝,自从皇帝继位以来,天灾就变得越来越少了,而灾荒饥瑾在各地都消失了。
现在已经没有人吃不起饭了。
因为大家都吃得饱饭的缘故,六国的民众们也开始接受法律的熏陶了。
但是民众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吃饱了饭,就想要比拼社会地位了。
都是趋势,秦国的大臣们早就有所料。
能站在朝堂上的人,都是从黑暗的经历里爬出来的人,他们比谁都清楚,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好人,大家都一样。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文明、法度,永远都是包裹这些的外衣。
恰恰是因为包裹着这些外衣,所以总是有些个漏网之鱼,认为世界很美好,活在某个被人打造好的笼子里。
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他们自然是想第一时间解决这个事情。
过去大家吃不饱饭,互相怨怼,力气都撒在身边人身上了,自然没工夫想那些有的没的。
可是现在,秦二世让大家都吃饱饭了,弟兄们心里想的就不一样了。
饱暖思淫欲啊,一旦吃饱穿暖,邪恶的欲望就会诞生,堕落是必然的事情。
臣子们担心历史重演,催着皇帝赶紧开放经商。
不打仗,百姓就一定会去经商。
没办法,士农工商四大类。
商业虽然是欺骗的,可是最符合人心的私欲,最受底层百姓们的欢迎。三钱的东西卖四钱,赚差价,多轻松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爱干。
而士人是他们爬不上去的,因为太苦太累了。他们不愿意受这个罪。如果他们愿意受罪,也就不会去选择经商了。
而工业和农业,这是出力气的活,让人感到很累不说,还总是容易把自己弄脏,最是让人自卑的行当了。
唉……
就算大臣们不提,百姓们也会爆发出这样的诉求来。
就算皇帝不允许经商,商业的行为,也在到处蔓延。
因为大家总是要生活的。
“陛下,这些产品,必须得对外出口啊。哪怕是和诸侯国们通商又怎么样……”
“不仅仅要和诸侯们通商,南越也是一个值得交易的国家。我们给他们农具,给他们种子,教导他们种植。”
“……”
“……”
“……”
老臣们围在一起絮絮聒聒,说些无关紧要的废话,来试探秦二世的底线。
王绾坐在前头,一不留神打了个哈欠。
秦二世坐在上座,看着这些七嘴八舌地议论,好像对百姓好一些,明天帝国就要完蛋了。
秦二世皱着眉,暗暗把这几个老头的名字记在心里。
这时候,蒙毅站出来说,“陛下,微臣以为,既然帝国在打造样板城市,为什么不打造几座经济大城呢。”
“微臣有个主意,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五地,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底蕴深厚。”
“既然这么多人都想要经商,可见是大家都有所需要。到不如来个顺水推舟,设立这五座城市,允许其经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