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朱慈烺向崇祯皇帝行礼,“参见父皇。”
“从周延儒那里得了多少好处?”
崇祯皇帝的话很是直白。
“儿臣不敢欺瞒父皇,周延儒承诺,捐献白银二十五万两,以助国事。”
朱慈烺没有克扣,直接说出了真实的数字。
周延儒的住所周边全都是大摇大摆的锦衣卫,备不住住所里的人也有锦衣卫。
这点事,根本就瞒不住皇帝。
不仅瞒不住,作为大明朝真正的户部尚书崇祯皇帝来讲,对于钱的事,他比任何人都上心。
“二十五万两白银,好大的手笔呀。”
崇祯皇帝的语气中透着浓浓的不满。
“朕拿出二十五万两白银尚且要劳心费力,他周延儒倒好,随手一挥,倒是比朕还阔绰。”
朱慈烺躬身道:“天子富有四海,周延儒如何能与父皇相比。”
“天子富有四海,这话不假。可四海之内,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出银子,很多地方,还需要朝廷搭银子。”
朱慈烺低头行礼,一阵沉默。
“好了,不说这些了。”崇祯皇帝调整过情绪。
“你还从周延儒那里得到了什么?”
朱慈烺:“自然是嘉定伯府。”
“周延儒应了?”
“应了。”
崇祯皇帝:“周延儒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自己的处境,除了应允之外,他,别无选择。”
“实话告诉你,在朕的心中,周延儒已经是个死人了。”
“若不是三法司对如何惩处周延儒起了分歧,周延儒早就弃市了。”
“这二十五万两白银,就算他不拿,朝廷可以向他的家族追缴。”
朱慈烺问道:“那父皇打算如何惩处周延儒?”
崇祯皇帝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你觉得应当如何惩处周延儒?”
“父皇既已决意处死周延儒,儿臣自是不敢多言。”
“那你既已知朕的心意,又如何明知故问?”
朱慈烺行礼,“因为周延儒还有用。”
崇祯皇帝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你可知三法司是如何论处周延儒的?”
朱慈烺的神经不由得绷紧了。
自己没少让东宫的人打探朝政,看来崇祯皇帝早就已经知晓,就是不知他是何态度。
“儿臣听旁人提起过,刑部尚书张忻、左都御史李邦华,认为周延儒虽有过责,也有功绩,罪不至死。”
“大理寺卿凌义渠则主张严惩不贷,宜当处以极刑。”
“周延儒两任首辅,朕换过多任首辅,其中,最让朕满意的,除了温体仁,就是这个周延儒。”
接着,崇祯皇帝语气变得严肃,“你知道从什么时候周延儒开始失势的吗?”
朱慈烺很诚实,“儿臣不知。”
崇祯皇帝随之换了一副老父亲的姿态,开始说教。
“周延儒向来喜欢结交内廷,时常花重金贿赂内廷宦官,以求从他们口中打探出朕对朝政的态度。”
“是故,周延儒每次都能摸准朕的心意。时间一长,朕觉察出了不对。”
“在一次召见周延儒后,朕做了一件事。”
接下来,崇祯皇帝没有开口,而是示意王承恩说下去。
王承恩先是冲着朱慈烺行了一礼,这才说道:“那次皇爷召见周延儒,屏蔽了侍奉的宦官,只留下了奴婢一人。”
“事后,皇爷让奴婢在内廷中挑选一个老实本分、颇有人缘的宦官,将其杖毙。”
说完,王承恩恭敬的退到一旁。
崇祯皇帝看向朱慈烺,“你可明白?”
朱慈烺怎么会不明白。
屏蔽除王承恩外的所有侍奉宦官,那就无人知道皇帝与周延儒的谈话内容。
事后,一个老实本分、颇有人缘的宦官被杖毙。内廷的人自然会猜测,是周延儒向皇帝说了那人的坏话,这才引来杀身之祸。
爱屋及乌也好,同病相怜也罢,总之,内廷,自然而然的就会怨恨上周延儒。
内廷,不会再向周延儒提供任何消息。
相反,还会不断在皇帝面前打周延儒的小报告。
失去了情报来源,而且还得罪了内廷,又失去了皇帝的青睐,周延儒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当然不可能长久。
毫无征兆的突然提及此事,朱慈烺严重怀疑,是不是自己对朝政太过热情,惹得崇祯皇帝不悦。
不排除这种可能。
想到此,朱慈烺只能十分恭敬的回道:“儿臣明白。”
崇祯皇帝登基十六年,也是玩弄权力的老手了,他一眼就看出了朱慈烺的心思。
“你是大明朝的太子储君,留心朝政,本是正常。留心朝臣,也无可厚非。”
“但有一点,你更要留心。”
朱慈烺躬身行礼,“儿臣聆听父皇教诲。”
“你身边的人,要用,但不能全用。”
“所用之人,更不能全信。”
“朕当初若不是轻信袁崇焕,也不会犯了这疑心病。”
提起往事,崇祯皇帝惆怅满肠,连语气都沧桑起来。
“好在,崇祯二年的教训打醒了朕。待事端平息,朕便令曹化淳训练勇卫营。”
“直到如今,自勇卫营中走出去的黄得功、周遇吉,依旧是国之柱石。”
朱慈烺:“父皇慧眼识珠,儿臣不能及也。”
登基多年的崇祯皇帝听到的奉承多了,对自己儿子的奉承,更不以为意。
“朕告诉你这些,不是为了听你几句奉承。”
“崇祯二年至今,十余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当初的大明朝可以给朕留有犯错的余地,但现在的大明朝没有任何容许过失的余地。”
“勋贵外戚,国之世臣。当下社稷震荡,动一个嘉定伯府就够了,切不可牵连过多。”
朱慈烺躬身行礼,“儿臣明白。”
崇祯皇帝默了一下,“但愿如此。”
“退下吧。”
“儿臣告退。”
见太子离去,崇祯皇帝对着王承恩吩咐:
“地脏了,安排人好好的打扫打扫。”
王承恩:“奴婢明白。”
崇祯十三年,崇祯皇帝下令勋戚助饷。
崇祯皇帝下了狠心,直接抄了武清侯府。
结果,崇祯皇帝死了一个儿子。
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这次,若是还在这上面栽跟头,崇祯皇帝也就不用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