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 第11章 令去西北

作者:一脉春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4 23:42:02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众臣退却,王承恩走到殿外。

候在殿外的那两队锦衣卫纷纷行礼,“参见王公公。”

王承恩微微颔首,走下台阶,立在两队锦衣卫面前。

点手唤来一个百户,“你带人去一趟宁远,告诉辽东总兵吴三桂,皇上封其为平西伯,并招其子吴应熊为驸马,圣旨即刻下达,让他早做准备。”

“是。”

王承恩又看向另一个百户,交代的话都差不多。

“你带人去蓟州,告诉蓟州总兵唐通,皇上封其为定西伯,并招其子唐翰辅为驸马,圣旨即刻下达,让他早作准备。”

“是。”

最后,王承恩看向一个千户。

“公公。”那千户躬下身子。

王承恩朝身后使了一个眼色,一个小宦官立刻递过一张纸。

“这上面是皇上起复的将领,你安排手下的人去办。”

“皇上封甘肃总兵马爌为永昌伯,敕印今晚就会赶出来。陕西兵荒马乱,钦差队伍太过招摇,不好过去,你亲自带队跑一趟,明天一早出发。”

“此外,皇上还有一封秘旨交与马爌。”

“路上多留心陕西的情况,回来之后,皇上要问话。”

那千户没有多余的言行,干他们这行的,最忌讳话多。

“卑职明白。”

崇祯朝的东厂和锦衣卫,并没有如传言中的那般被废掉。

厂卫这么好用的机构,皇帝不可能弃之不用。

由于魏忠贤、田尔耕等人的例子在前,崇祯朝的东厂和锦衣卫,远远不如天启朝那般高调,但依旧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且还是被崇祯皇帝大用特用。

孙传庭兵败潼关,生死未卜,西北乱成了一锅粥。

西北乱,但到底乱到什么程度,为了彻底搞清楚西北状况,崇祯皇帝便借此机会,派出锦衣卫前往。

而连夜派出锦衣卫通知吴三桂、唐通二人,就是为了把生米煮成熟饭,以免明天消息传出,有官员反对。

大明朝的文官,有恪守礼法而争辩者,可也不乏为了反对而反对者。

至于朱慈烺提议的若西北之兵不敌,退往西番、西域打游击的战法,崇祯皇帝提都没有提。

这倒是在朱慈烺的意料之中。

如今大明朝权威不在,很多地方将领多有违抗军令的表现。

以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怕是担心有人会“奉旨撤退”。

明末的不少总兵,隐隐已经有听调不听宣的军阀化倾向。

如左良玉,就是典型。

如果再给他们“奉旨撤退”的便宜之权,怕是有人会不战而逃。

此时,大明朝长期以来文贵武轻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打破这种武将卑微的局面,没什么不好。

遥想大明朝立国之初,可是武贵文轻。

而后,慢慢的逐步发展为文贵武轻。

其中,最重要的节点有两个。

一是宣德十年七月。

镇守河南行在户部右侍郎王佐上奏:河南所属税粮于军卫收受奸弊百出。

当时在位的皇帝为明英宗朱祁镇,年仅九岁。

九岁的娃娃,能懂什么?

然后,除了沿边和沿海的卫所粮仓因为战事需要而维持原状。其余卫所的粮仓,就稀里糊涂的划归地方官府管理。

当兵的连最基本的正常吃饭,都需要伸巴掌向文官要,他们的腰杆如何硬的起来。

二是成化二年,军政选考的开始。

军政选考是针对武官的考察。

由谁考察武官呢?

当然是文官。

总督、巡抚、巡按御史,这三位是主要考察官。

分巡道、分守道等官员,协助。

如果当地有镇守太监,则还要再加上镇守太监。

除了挂都督衔的总兵、副总兵等高级武官的去留由皇帝本人决定,其余的则由督、抚、按负责。

甚至后来发展到锦衣卫官员的任免,也需要在兵部那里过过堂。

武官的升迁、调动,全在文官手里攥着。他们如何抬得起头?

当然,不是没有武官敢和文官抗衡。

李如松就不怎么把文官放在眼里。

他在宣府总兵任上,与巡抚许守谦并排而坐,惹得许中丞勃然大怒,两人差点没动起手来。

还有尤继先。

他担任蓟州总兵时,与时任蓟辽总督蹇达因是否任用夷丁一事产生分歧。

尤继先是榆林卫人,家族中多人在军中为将,面对蓟辽总督蹇达一点都不打怵,直接拍桌子叫板。

最后,尤继先不过是调往他处,还是总兵。

大明朝的武官,在万历时期形成了将门。

再到崇祯时期,尤其是在松锦大战过后,武官已经带有些许军阀的意思。

等到南明时期,完全就是军阀。

整个南明,可以说是由军阀拥立而产生的。

江北四镇拥立的弘光皇帝。

郑芝龙父子拥立的隆武皇帝。

大西军拥立的永历皇帝。

提升武官的地位,是必要的。

可这种因武将军阀化而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的地位,则难免让人肠胃不适。

身为皇帝,控制不住的也就算了。

能控制住的,崇祯皇帝绝对不会容许有人忤逆犯错。

很多忠臣良将,就是这么没的。

朱慈烺深知崇祯皇帝的性格,也未寄希望他能做出改变。

只愿群臣提议太子南下抚军时,崇祯皇帝能够同意。

朱慈烺走出武英殿,东宫掌印太监严有德带人跟随在后,拥簇护卫着太子返回钟粹宫。

来时的那两个小宦官依旧提着灯笼在队伍前照明引路。

只是光亮更艳,因队伍两旁多了几盏灯笼。

来时,暮色降临,却也只是昏暗。

回时,已入了夜,变得漆黑一片。

夜里视线有限,看不清楚路。

严有德生怕太子爷出了什么差池,特意命人多燃了几盏灯笼。

望着两旁多的那几盏灯笼,朱慈烺轻笑着微微摇头。

武英殿议事,崇祯皇帝采纳了自己的几条建议,出来后,身边立马多了几盏灯笼的光亮,倒也有趣。

凡事都图一个吉利。

自己来大明朝的第一天就有这么一个彩头,也算是好征兆。

“大伴,这是你让人多燃的灯笼?”

“回禀小爷,奴婢怕夜里昏暗,惊扰了您的千金之躯,这才让人多提了几盏灯笼。”

“做的好。”

朱慈烺迈步朝着钟粹宫的方向,脚步变得轻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