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 第10章 封爵之酬

作者:一脉春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4 23:42:02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准。”

这是朱慈烺早就向崇祯皇帝提议过的,因此,崇祯皇帝当即便点头答应。

“召尤世禄、侯世禄、王世钦等榆林诸将,并杜文焕、宋伟,以原官起复。”

群臣刚想要领旨,注意到皇帝的神情,像是还有话要说,便将“遵旨”二字咽了回去。

“古来圣王之治天下,必资威武以安黔黎。”

“今者建奴肆虐,流寇作乱,百姓流离,朝廷困顿。为定江山,护百姓,安社稷,振军心,朕决意,予有功将领,封爵之酬!”

封爵二字一出,众臣齐刷刷的看向崇祯皇帝,眼神中满是疑惑。

皇帝,什么时候这么大方?

除却外戚恩宠封爵以及天启朝那些封爵乱象之外,大明朝对于封爵之事极为严苛。

上一次商榷封爵之事,还是在万历二十二年。

万历中期,辽东局势糜烂。

这时的辽东糜烂,不是因为女真人,而是蒙古人。

炒花五部勾结其他部族,几乎是年年寇关,辽东应付不暇。

这一年,辽东总兵董一元领兵出塞,取得大捷。时任辽东巡抚李化龙为了激励军心,特请为董一元封爵。

内阁首辅赵志皋亲自票拟,票拟有二:一照李成梁东州叙功,升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一照李成梁海州叙功,封伯爵。

最终,万历皇帝选择了前者。

万历二十二年距今,已过去了近五十年的时间。

而今,崇祯皇帝竟然主动提出给武将封爵,众臣难免心生疑窦。

站在文官的立场上,肯定是不希望给武将封爵。

可当下的时局,又不得不依靠武将。

吏部尚书李遇知上前,“启奏皇上,封爵大典,乃朝廷殊恩;爵位之事,乃国之重器。”

“封一人可激励各镇将臣,益于抚民困、振军心,宽于国事。”

“然事关国器,臣不得不斗胆发问。敢问皇上,不知给何人封爵?”

“辽东总兵吴三桂,蓟州总兵唐通,凤庐总兵黄得功,甘肃总兵马爌,平贼将军左良玉。”

边听,众臣心中边思索。

这几位,都是大明朝现存的军方大佬。打仗都得靠着他们,给他们封爵,确实说得过去。

朱慈烺听着这几个名字,全是当初他向崇祯皇帝提议,只不过少了山西总兵周遇吉和老将杜文焕。

杜文焕的父亲是杜桐,其叔父是杜松,典型的将门子弟。

早在万历后期,杜文焕就已经崭露头角。

只是杜文焕赋闲在家,上了年岁,手里又没兵。

他的儿子杜弘域,虽然官拜总兵,可手里的兵马不是特别多,也不是什么精锐,更不是什么大军头。

相较于那几位,杜文焕确实没有太多的拉拢价值。

周遇吉,是崇祯皇帝的嫡系。

自家孩子,就只能受点委屈了。

不然,给周遇吉封爵了,其他同等资历的将领总不能一块都封了

吏部尚书李遇知再问,“臣斗胆,敢问皇上,此五爵是否给予世袭铁券?”

“给敕印,不予世袭铁券。”

流爵不值钱。

李遇知不再多问,默默退下。

工部尚书范景文接替出列,“皇上,此五人封爵,不患寡而患不均,余者将领,是否一并封赏?”

“自然。”崇祯皇帝点点头。

“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唐通为定西伯、马爌为永昌伯、黄得功为靖南伯、左良玉为宁南伯。”

“其余将领,由内阁会同兵部铨叙,或实授,或署授,按例晋升。”

“臣等遵旨。”内阁首辅陈演同兵部尚书张缙彦领旨。

吴三桂、左良玉等人的爵位,倒是如历史上一样。唯独甘肃总兵马爌的爵位,引起了朱慈烺的注意。

永昌伯。

明朝爵位,多以国郡邑为名。

永昌卫是陕西行都司下辖的一个卫。

以永昌为名,看来崇祯皇帝还是寄希望于马爌守住甘肃。

封爵之事定下,崇祯皇帝接着说道:

“皇次女已到出阁之岁,朕有意为皇次女选亲。”

坤兴公主是崇祯三年生人,按照古人的结婚年龄,确实到了出嫁的年纪。

太子的婚事因为国事而耽搁了,公主的婚事相对于太子的婚事则要简单的多。

太子的婚事已然延迟,若是再延迟公主的婚事,着实有点说不过去,一众臣子的脸上也不太好看。

以礼部左侍郎暂掌礼部事的丘瑜应声出列,“臣这就责令有司,为公主殿下选婚。”

“不必选了。”

“嗯?”丘瑜不明所以,呆呆的望向崇祯皇帝。

适才还说皇次女到了出阁的年纪,这就又说不用选婚。

其余大臣也弄不明白崇祯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只好随着丘瑜一同看向崇祯皇帝。

“朕心中已经有了驸马人选。”

众臣没有反应,静静的等待崇祯皇帝说出那个人的名字。

“蓟州总兵唐通有一子名为唐翰辅,尚未婚配。”

“朕有意招唐翰辅为驸马。”

唐通之子!

众臣确实没有想过这个可能。

转念一想,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唐通身为蓟州总兵,手握重兵,值得拉拢。

先给爵位,再招其子为驸马,崇祯皇帝算是把能给的都给了。

可这样,符合规制吗?

内阁首辅陈演上前,“启奏皇上,我大明朝的驸马都尉多从民间选举,贸然更改规制,臣怕于礼不合。”

“公主下嫁武将之后,乃是太祖旧例,谈不上更改规制。”

“礼制更是太祖时期所立,招唐翰辅为驸马,亦是遵循祖制,并无与礼不合之处。”

听着崇祯皇帝那冰凉的语气,陈演不敢多言。

“是臣恍惚,竟忘了太祖旧例,还请皇上责罚。”

陈演退步,崇祯皇帝也没有穷追不舍。

“元辅忙于国事,心力交瘁,偶有遗忘,实属正常。”

“元辅不必在意,以后忠心国事即可。”

“谢皇上。”陈演退下。

身为内阁首辅,面对皇帝做出有违规制的举动,陈演必须要劝谏。

敢于劝谏,我陈演做到了。

皇帝不听劝,那我没有办法。

陈演不敢和皇帝硬顶,反正大概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对上对下都有个交代。

崇祯皇帝接着说:“封皇三女为昭仁公主,招吴三桂长子吴应熊为驸马。”

陈演刚刚退下,倏听的皇帝又要招吴应熊为驸马。

皇三女才几岁呀,就这么着急怼出去?

刚刚退回的脚步,陈演不知该不该再度伸出去。

“儿臣遵旨。”

朱慈烺的声音响起。

听到太子的话,陈演心中就有了数。

这爷俩是商量好的。

“臣遵旨。”

其余大臣碰了一下眼神,“臣等遵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