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狼与白鹿:蒙元 第67章 两汗抗衡(一)

作者:姜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8 06:24:39
最新网址:www.bqgcc.com

在得知忽必烈于漠南抢先召开忽里勒台并登基为汗的消息后,阿里不哥显然感到措手不及。他匆忙于1260年五月,在驻夏据地阿勒泰山中召集留守漠北份地的诸王宗戚,举行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阿里不哥被拥立为大汗,与忽必烈形成了两大汗相抗衡的局面。

一场激烈的汗位争夺战即将爆发。

这一刻,蒙古帝国的内部矛盾达到了顶峰,两汗并存且摩擦频频,不仅是传统蒙古贵族与新贵间的对弈,也分散了帝国的统治力量,混乱和不安充斥在整个帝国。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汗位争夺,不仅是一场双方政治和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一场关于帝国未来发展方向和治理模式的较量。

阿里不哥主张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汉地治理的排斥,希望从蒙古本土来汲取更多的财富来维持富足的“小康”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理念使得他受到了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

反观忽必烈则不同,中原治理、采用汉法,建立起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这种治理理念下,使得他在汉地的支持者众多。

对比两种执政理念,并无高下之分,只是由于两人深处的时局和环境不一样,阿里不哥自小就生活在蒙古本土,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军事磨炼,即没有多少军功。而忽必烈自小就是雄才伟主,都是实打实的军功,获得了军队中众多将士的认可和支持。

这也使得如果阿里不哥上位,蒙古帝国大概率还是会沿蒙哥时期的老路发展,这种模式早已被人所不喜。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发展,有私心和野心的人越来越多,比如塔察儿,本身早就对屡次训斥他的蒙哥产生了抵触心理,“走老路”是他不想看到,内心是说“不”的。而支持忽必烈也不是无奈之举,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想让忽必烈默许他称霸辽东,进而获取染指高丽的权力。

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谋划事情,“算清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划分到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

最终,在经过一系列的争斗和较量后,忽必烈成功击败了阿里不哥,统一了蒙古帝国。然而,表面上虽然是忽必烈取得了胜利,但深藏于帝国内部的矛盾、分裂和隐患等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在今后的日子里,这些问题仍会不时出现,影响蒙古帝国的整体走向和命运。

忽必烈在稳定了与支持阿里不哥的西道诸王的关系后,依托汉地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与阿里不哥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首先成功抵御了阿里不哥部从两路南下的分兵进攻,迫使其撤出和林,退守至他继承的拖雷分地吉里吉思。

在和林短暂“歇脚”后,忽必烈并没有就此放过阿里不哥,他先是委派宗王孛儿只斤·也松格(成吉思汗弟合撒儿次子)留守,自己则退回漠南远程指挥。看似是忽必烈退回,实则这一部署既保证了和林的安全,同时也便于他能够在漠南灵活调动兵力,以预防阿里不哥的进攻。

同时,忽必烈还派军援助了宣抚京兆的廉希宪,击杀了在陕甘一带握有重兵的阿里不哥支持者浑都海、阿蓝答儿等人。这一系列的组合拳,直接给阿里不哥以迎头痛击,削弱了在关陇地区的势力,也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忽必烈本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只手在预防阿里不哥的进攻,另一只手也没闲着,充分利用了汉地资源和儒士优势,高瞻远瞩地部署了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税制、发展农业等措施,在短时间内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者。

就这样,在不断的拉扯中,一年就过去了。

1261年初,忽必烈在开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集会,这次会议聚焦于军国大政,旨在调整行政中枢,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内外局势。特别是正处于权力更迭、内部纷争的关键敏感期,阿里不哥这一颗“毒瘤”的存在严重干扰着蒙古帝国的安宁和稳定。

忽必烈深知,自己的汗位稳固与否,目前还有太多未知数,不仅需要建立一套高效且稳固的行政体系来支撑,同时还需要尽快了结内忧。

然而,阿里不哥也不是吃素的。秋天时,再次举兵东来,先是利用计谋诓骗了也松格,成功击溃其和部下,紧接着迅速占领了和林。

兵败的消息传来时,忽必烈深感局势的严峻,自己过于乐观地想法还是过于“乐观”了,本以为自己已经击散了阿里不哥的队伍,击溃了反抗的野心。

殊不知,一切都只是假象,毕竟利益面前谁都不想让步,更何况是大蒙古帝国的汗位。

他明白,与阿里不哥的冲突已经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地步。痛定思痛的忽必烈,在十月,召集和率领诸路汉军与蒙古诸王所部再度北征,誓与阿里不哥决一死战。

昔木土脑儿之西成了双方摆阵厮杀的场地,在一番血肉相搏的激战后,忽必烈略微占优,取得了一些小战果。但也仅仅是小战果,局势一下子陷入了僵持胶着状态。

毕竟,大家都是“同门师兄弟破不了招”,可长时间的相持也是不现实的。毕竟人吃马喂,这种大规模、长时间消耗的都是“真金白银”。

因此,二人默契地决定“后退”,再次相峙于大碛南缘。看似妥协的举动,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但为未来的冲突升级埋下了伏笔。

随着冬末的来临,忽必烈下令还师,并颁布诏令撤除各地的戍兵,释放民间新签的军队。当听到这一消息时,阿里不哥愣了一下,以为忽必烈是认怂了。加上自己带队已经出来一年了,年底时“家里还有很多事等着呢”,任由撤走。

从这一点上,其实也能够看忽必烈的为人格局更大,他本身不希望战争,对和平有着天然的渴望。而且战争带来的后果需要由普通百姓承担,也体现出了他对民生的关注。这样的大汗,怎能让人不爱和尊敬呢?!

双方的休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形势的缓和,但实则双方都不认输,冲突只是暂时缓解了,未来之路还任重道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