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天子:从献帝开始逆袭 第15章 匪夷所思

作者:学之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7 20:12:59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看着天子异常严肃的表情,众臣心中明白,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谁能想到,几日前还在为护驾东归而与西凉军死战的白波军,竟转眼间成了敌人?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

此前,他们在太尉杨彪的帐内密谈,得知了更多内情。对于天子欲振兴汉室的雄心,他们自然是乐见其成。

但天子不与他们这些朝廷重臣商议,反而独断专行,令他们心中不满。天子欲撇开他们单独行事,这是他们绝不愿看到的。

然而,面对造成当前困局的始作俑者——天子刘协,他们又不能公然指责。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以无声的方式表达抗议。

刘协见状,轻笑一声,语气中甚至带着几分讥讽:“怎么?诸卿连残暴的西凉军都不惧,如今反倒怕上了昔日的白波贼?”

听天子如此说,几位朝臣交换了一下眼神。太尉杨彪叹息一声,拱手道:“臣等非惧怕白波军,而是为大汉忧、为陛下忧!”

司徒赵溫点头附和:“西凉军终归曾是朝廷兵马,而白波军却是黄巾余孽,性质不同,陛下不可不察。”

刘协一听,微微摇头:“朕不管他们是朝廷兵马还是黄巾余孽,意图逼宫、要挟天子,那就是叛贼!”

他稍作停顿,语气缓和下来,但依旧带着不可置疑的威严:“朕召你们来,不是为争论这些,而是商议如何解决当前危局。”

众臣闻听,又是沉默了下来。

至此,刘协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对这些朝廷重臣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若这些大臣真有更好的办法,他何须以天子之尊涉险?如今局势稍有转机,他们便开始起了与天子争权夺利的心思。

刘协压下心中的火气,目光一一扫过众臣的脸。年近七十的太仆韩融终不忍天子难堪,轻叹了口气,打破了沉寂:“陛下,强兵即将逼来,不知陛下有何打算?”

刘协听后,朝韩融和煦的笑了笑:“朕不惧西凉军,更不怕白波贼,只要君臣同心,何愁大敌不破!”

司徒赵溫眉头一皱,忍不住说道:“陛下,昔日西凉军数度攻打白波军都未能攻克,更何况,若是西凉军与白波军联合呢?”

赵溫的话让众臣心头凛然,就连刘协也微皱起了眉头。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而是极大。想到其中的可怕后果,众臣再也坐不住了。

至于他们刚刚起了一点争斗的心思,也随即烟消云散。

杨彪率先说道:“陛下,以臣之见,既然白波军欲对陛下不利,陛下应尽早离开这是非之地,以避危局。”

司空张喜也附和道:“太尉所言极是,臣以为陛下应立即起驾离开。”

“离开?”刘协不动声色,反问道:“那司空以为,朕该前往何处?”

“陛下,当然是东归洛阳。这不是陛下离开长安时的最大愿望吗?”太仆韩融疑惑地问道。

刘协笑了笑:“此一时彼一时。朕这几日思前想后,觉得不宜贸然东归洛阳。”

“陛下,这是为何?”杨彪急切地问道。众臣为了天子东归洛阳吃尽苦头,甚至许多人被俘甚至战死。如今天子竟不愿东归,他们心中难免不忿。

见杨彪开了口,其余人也是紧紧望着刘协,希望天子给个解释。

刘协看着众臣,正色道:“如今粮草匮乏,从此处前往洛阳路途艰难,根本支撑不住。更何况,后面还有白波军和西凉军虎视眈眈。”

众臣听后,虽心有不甘,但还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刘协继续说道:“即便侥幸抵达洛阳,可洛阳早已被董卓一把火烧成废墟。届时无粮无人,更无栖身之地,朝廷如何支撑?”

刘艾听后,一脸赞同的说道:“陛下之言不无道理,到时因无粮而致士卒哗变,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刘艾的话让众臣一时无言。杨彪却坚持说道:“陛下,难道因此就不东归洛阳了?即便不东归,朝廷又该前往何处?”

刘协轻摇了一下头:“朕并非说不东归洛阳,而是认为时机未到。至于该往何处,这正是朕召你们来商议的原因之一。”

众臣闻言,这才松了口气。天子并未一意孤行,仍需依赖他们这些朝廷重臣。

执金吾伏完笑了笑:“陛下,即使现在不东归洛阳,那也应该早做准备!”

刘协点头认可:“不其侯有什么高见,还请直言!”

伏完谦逊一笑:“正如陛下所说,洛阳残破,陛下应遣能臣前往治理,收拢百姓,垦殖荒地,修缮皇宫。待时机成熟,陛下便可东归。”

刘协拊掌赞道:“不其侯所言,正合朕意,此事就这么定了。只是派谁前往,你们可有人选?”

众臣面面相觑,无人回应。前往主政洛阳,他们身为三公九卿,自然不会去。而且,洛阳百废待兴,治理难度极大,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刘协见状,说道:“既然你们没有合适人选,那就由朕来决定吧。你们觉得黄门侍郎丁冲或钟繇如何?”

杨彪沉吟片刻,有些担忧的说道:“陛下,臣听说丁冲与兖州曹操关系匪浅。若丁冲前往洛阳,恐不太妥当。”

刘协不待其他人回应,立即拍板决定:“太尉所言极是,那就钟繇吧。”

随即他又转移话题:“既然不东归洛阳,诸卿以为朝廷应迁往何处?”

朝廷迁往何处,那可是非同一般,众臣的心思又活泛了起来。

太尉杨彪与司空张喜对视一眼,杨彪禀道:“陛下,今朝廷羸弱,臣以为应前往忠于汉室的州郡暂栖。”

刘协饶有兴趣地问道:“噢?那太尉以为何处合适?”

杨彪迟疑的时候,张喜接过话头:“臣以为冀州牧袁绍,出自四世三公之袁家,对汉室、对天子忠心耿耿。朝廷若迁往冀州,定能得到喘息之机。”

“冀州牧?”刘协语气有些生冷,“朕记得冀州牧是韩馥吧,如今为何变成了袁绍?朝廷可曾下诏赐其为冀州牧?”

“这……”张喜一时语噎,杨彪回道:“陛下,韩馥无能致使不能守土,今袁绍自领冀州牧,乃是为朝廷计,为大汉天下计!”

刘协听后,简直要被杨彪的话气笑了。

“大汉的州牧,什么时候可以不经朝廷恩准,就可擅领了?大汉四百年可有先例在?此等不遵朝廷之人,居然被你们赞为大汉忠臣,真是匪夷所思,滑天下之大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