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倚天开始的长生路 第136章 震撼的万园之园

作者:那年夏天到了 分类:修真 更新时间:2025-03-28 09:47:13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随后,两人缓慢的穿行于圆明园之中,期间,姜楠作为一个导游,说着自己对于圆明园的一些了解。

而武无二则是默默地听着姜楠的讲解,并时不时的插上几句自己的见解。

“圆明园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底蕴,更在于它四季如画的自然风光。”

在这里,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春天,是圆明园苏醒的季节。

冬日的寒冷已悄然退去,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圆明园内,春花绽放,姹紫嫣红,繁花似锦。

桃花、杏花、樱花等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花瓣飘落,宛如仙境中的花雨,让人陶醉其中。

圆明园内的湖水也恢复了往日的清澈,映照着蓝天白云和绿树红花,美丽的黑天鹅自由自在地游弋水中,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眼前。

夏天,则是圆明园荷叶连连的季节。

曲院风荷是圆明园的著名景点之一,湖面上荷叶挨挨挤挤,满眼的绿色。

荷花在其中亭亭玉立,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宛如仙子下凡。

站在湖边,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色,感受着夏天的热情与活力。

船行荷塘间,水波荡漾,荷花摇曳生姿,让人陶醉其中。

此时,若是能品上一杯香茗,静赏这满池荷花,那便是夏日里最惬意的时光。

秋天,狮子林的红叶成为圆明园的亮点。

狮子林是圆明园内一座仿狮子山的园林,深秋时节,满目红叶,如火如荼,将整个园林装点得美丽如画。

漫步在林间,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中。

微风拂过,红叶飘落,翩翩起舞,好似一场秋天的华尔兹。

停下脚步,静静聆听这片红叶的交响乐,感受它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同时,银杏大道的金黄也是秋天的一大看点。

大道两旁,银杏树挺拔而立,金黄的叶子如同一片片闪烁的金币,洒落在地上,铺成了一条通往冬天的金黄之路。

徜徉其中,感受着秋天的绚丽和浓烈。

冬天,圆明园呈现出银装素裹的景象。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为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

鉴碧亭掩映在冬雪中,宛如一幅水墨画。

踏着厚厚的白雪,感受着冬天的宁静与纯洁。

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为这寂静的园林增添了一抹灵动之美。

湖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宛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雪景。

停下脚步,享受着冬天的神秘与静谧。

此时的圆明园,仿佛被时间凝固,一切都变得那么安静,让人的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随着姜楠的步伐,两人来到了欧式园林区。

此时,姜楠的讲解也戛然而止,两人的目光也随之集中到了眼前的园林。

欧式园林是圆明园中最具特色的西式建筑区域,其中谐奇趣、海晏堂等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谐奇趣建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圆明园内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大殿。

它位于欧式园林西端南部,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之处。

谐奇趣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式和中式元素,主体建筑由中央喷水池及环绕其周的三层楼房组成,整体布局对称而有序,体现了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楼房外观装饰繁复,雕刻细腻,大量使用了拱券、柱廊等西方建筑元素,同时也不乏中式装饰细节的融合,如龙凤图案等。

中央的大型喷泉尤为引人注目,利用当时先进的水利技术,喷泉在特定时刻会喷射出各式水柱,配合周边的雕塑与绿化,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欢愉和谐的氛围。

此外,建筑内部设有戏台与舞厅,曾是皇室举办宴会、观赏表演的重要场所,展现了皇家生活的奢华与高雅。

随后映入眼帘的是海晏堂,这里是圆明园中最具特色的区域之一,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

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建成于乾隆年间。

它以独特的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而闻名于世。

这些铜像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它位于圆明园欧式园林的中心位置,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组成。

海晏堂的设计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展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之美。

主体建筑呈半圆形排列,中央设有一座大型喷泉,名为“大水法”,周围分布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这些铜像按时辰轮流喷水,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喷泉技术的实例之一。

海晏堂的标志性建筑大水法,融合了巴洛克艺术风格与东方审美,主体建筑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

大水法的主体是一个半圆形的喷水池,中央雕刻有一只铜梅花鹿,鹿角喷出八道水柱;两侧各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水直射鹿身,形成“猎狗逐鹿”的景观。

水池两侧各有一座十三层方形喷水塔,塔内有大喷水管八根,小型喷水管八十根,喷出的水柱高达六尺。

海晏堂的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

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场面蔚为壮观。

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

海晏堂后是一座工字形平台楼,是供给附近喷泉水源的主要蓄水楼。

这座蓄水楼从外表看起来仍然是一座西式洋楼,但它是实心的,洋楼的下部是走廊,上部建有阳台,东门有盘旋石梯可登楼。

楼上中心部位是一个东西长 27.36米,南北宽 5.72米,池深 1.4米的大水池,可容水约 180吨,池底为防止漏水,全部用锡板焊成,俗称锡海。

海晏堂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乾隆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象征,它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对中国的早期影响,也展示了中国工匠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与融合。

离开欧式园林后,便来到了福海。

福海是圆明园中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积广阔,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

湖面上,荷叶田田,荷花绽放,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香,让人陶醉其中。

湖边,垂柳依依,绿草如茵,远处的山峦和亭台楼阁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福海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仙”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

在清朝时期,福海是皇家举行龙舟竞渡、观赏烟火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乾隆帝曾在此举行“千叟宴”,彰显盛世繁华。

福海中央的“蓬岛瑶台”更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它是仿照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建造而成,由嶙峋巨石砌成的三个小岛组成,岛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宛如仙境一般。

在古代,皇帝们常常将自己比作神仙,希望在这人间仙境中享受荣华富贵,长生不老。

除了欧式园林和福海,圆明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景点。

正大光明殿作为圆明园的正殿,建成于雍正三年(1725年),位于圆明园大宫门内。

它坐落在花岗石台基之上,长 120英尺、宽 45英尺、高 20英尺,殿堂共有 7间,殿前有宽阔的月台,东、西配殿各 5间。

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举行朝会和重大庆典的地方,有着“御园正衙”的美誉。

其建筑布局严谨对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平衡、和谐的美学观念,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殿内装饰精美,天花板上绘有五颜六色的方形、圆形、多边形和其他几何形状,地板铺着灰白相间的大理石,宝座两旁各有一个孔雀毛扇子,尽显奢华。

殿上悬挂着雍正手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以及雍正和乾隆所写的书联,字体刚劲有力,气势恢宏。

不仅增添了文化氛围,更体现了儒家中正治国的思想。

九州清晏也是圆明园的重要景点之一,它位于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

九洲清晏则是清朝皇家御园圆明园的帝后寝宫区,位于正大光明殿宇正北面的前后湖间的大岛上面。

它占地 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8600平方米,由九个岛组成,每个岛又独立成景,岛与岛之间有桥梁相连通。

寓意着九州大地,天下太平。

九洲清晏的布局大致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自南而北坐落着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晏殿。

圆明园殿殿前檐悬挂康熙皇帝御书“圆明园”三字匾,是整个建筑群的起点。

奉三无私殿是清朝皇帝举办宗亲宴的地方,每年元旦,皇帝会钦点皇子、皇孙,亲王,贝勒等皇族成员在此举办宴筵,体现了皇家的亲情与团聚。

九州清晏殿是皇帝在园内的主要寝宫,殿内悬挂有雍正手书“九州清晏”匾,内有东、西暖阁,上边建有仙楼,金砖墁地,殿前设有铜仙鹤,尽显皇家的尊贵与奢华。

西路的乐安河建筑精致,假山叠院,后面的“怡情书史”是乾嘉时期皇帝寝宫,寝宫内有幔子四架,并铺设高丽凉席,还有乾隆皇帝夏天休息的“池上居”。

东路的天地一家春是后妃寝宫诸院的总称,嘉庆帝出生于此,咸丰帝住在园子里时,他的婉嫔、懿嫔、丽嫔以及 5名“贵人”、2名“常在”都住在这里,各有一套院落,这里也是时为懿嫔的慈禧开始得到咸丰宠幸的地方。

九洲清晏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婉约与北方皇家园林的大气,山水相依,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是传统建筑艺术与皇家生活的完美结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