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稚端坐在营帐之中,手中把玩着一把寒光闪烁的匕首,脸上挂着得意的冷笑。
当大楚皇帝归降的消息传入他耳中时,那股从心底涌起的畅快和得意几乎让他忍不住放声大笑。
他深知,这是他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一步,大楚,这个曾经让他敬畏又觊觎的国度,如今已在他的掌控之下,犹如一只待宰的羔羊。
可刘稚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的目光又盯上了大楚最后一员大将——萧镇。
萧镇驻守边疆,手握重兵,若能将其招降,大楚的残余势力便再无翻身可能;若他负隅顽抗,势必会成为自己统治大楚的隐患。刘稚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计上心来。
“你去告诉大楚皇帝,让他务必写一封言辞恳切的劝降信给萧镇,否则,他和他的皇族都将性命不保。”
刘稚对着手下的士兵冷冷地说道,声音中没有一丝温度,仿佛他谈论的不是人命,而是蝼蚁。
士兵领命而去,刘稚靠在椅背上,嘴角勾起一抹弧度,仿佛已经看到萧镇跪地投降的场景。
大楚皇宫内,曾经威严无比的大楚皇帝此刻如丧家之犬,蜷缩在昏暗的宫殿中。
当刘稚的要求传达给他时,他的身体忍不住颤抖起来,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
他看着桌上的纸笔,手哆哆嗦嗦地拿起毛笔,那支笔在他手中仿佛有千斤重,每一笔落下都似在割裂他的灵魂。
“萧镇啊萧镇,朕也是迫不得已,希望你能理解朕的苦衷。”他在心中默默念叨着,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洁白的纸张上,洇出一片水渍。
他回想起往昔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朝拜的场景,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以为大楚的江山会在他手中千秋万代。
可如今,却要亲手劝自己的臣子投降,沦为他人的傀儡,这种耻辱让他痛不欲生。
但为了皇族的性命,他别无选择,只能咬着牙,写下那些违心的话语。
此时的萧镇,正站在大楚边疆重镇的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天空。天边的晚霞如血,将大地染成一片诡异的红色,仿佛预示着大楚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
萧镇的心中隐隐不安,这种不安随着一封封信的到来愈发强烈。他先是收到了史长风等人寄来的劝降信,那时他还心存疑虑,毕竟他对大楚忠心耿耿,怎可轻易背叛。可如今,大楚皇帝的劝降信又摆在了他面前。
“陛下啊陛下,您怎能如此轻易地投降?您可知道,这一降,大楚的尊严何在?”
萧镇自言自语,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
他的眼神中满是痛苦与挣扎,手中的信被他攥得皱巴巴的。
他想起曾经跟随大楚皇帝南征北战,为大楚开疆拓土的日子,那时的他们意气风发,誓言守护大楚的每一寸土地。
可如今,皇帝却轻易地放弃了,他实在无法接受。
就在萧镇犹豫不决的时候,又一个噩耗传来——大楚皇帝已经归降。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他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他望着城墙上飘扬的大楚军旗,那曾经象征着荣耀与威严的旗帜,如今却显得如此黯淡无光。
他深知,大楚已经大势已去,继续坚守下去,只会让更多的士兵白白牺牲,他们的鲜血将毫无意义地洒在这片即将易主的土地上。
“罢了罢了,大楚已亡,我又何必为这将倾之厦陪葬?”萧镇长叹一声,心中做出了决定。
可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背叛自己的国家,对一个忠诚的将领来说,比死还难受。
但他更不忍心看着手下的兄弟们为了一个已经覆灭的王朝付出生命。
他想起了向毅和迪里热公主的英勇事迹,那是大楚的英雄,他们为了大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想到了他们的儿子向恩仰如今在哈刹国。
他觉得,或许投靠哈刹国,与向恩仰等人会合,才是他最好的选择。“向将军和迪里热公主都是忠义之士,他们的儿子想必也不会差。我去哈刹国,说不定还能为大楚的未来留下一丝希望。”
萧镇心中想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于是,萧镇开始秘密地收拾行囊,召集自己的亲信。
他深知此事一旦泄露,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夜晚,月色如水,洒在军营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却又暗藏着汹涌。
萧镇带着亲信,牵着战马,悄悄地离开了大楚的军营。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响亮,每一声都仿佛踏在他的心上。
一路上,寒风呼啸,仿佛在为大楚的灭亡而哭泣。
萧镇的心中五味杂陈,他望着身后渐渐远去的大楚土地,眼中满是不舍与悲凉。
这片土地上,有他的回忆,有他的战友,有他曾经的荣耀与梦想。
“大楚啊,我萧镇对不起你,但我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兄弟们白白送死。”
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始终没有落下。
他们在夜色中疾驰,向着哈刹国的方向奔去。
途中,他们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村庄,那些村庄在战火的洗礼下变得破败不堪,百姓们流离失所,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萧镇看着这一切,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要去寻找新的希望,哪怕只有一丝曙光,他也要为大楚的百姓和那些牺牲的将士们争取一个未来。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他们终于看到了哈刹国的边界。萧镇深吸一口气,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在这里,他能找到大楚复兴的希望,能为自己和手下的兄弟们找到一条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