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姚眉头微皱,正欲反驳,嬴政却抬手示意二人停下,笑道:“二位先生所言皆有道理,法家之严苛与儒家之仁爱,皆可为治国之器,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他举起酒樽,“来,共饮此杯,为秦国之强盛!”
三人觥筹交错,殿内气氛融洽。窗外夜色渐深,喧闹声隐隐传来,夹杂着鼓乐之声,热闹非凡。
“大王,今夜是岁末社火,咸阳城中定是热闹非凡。”李斯适时提醒道。
嬴政闻言,走到窗边,推开窗棂,只见远处火光冲天,烟花绽放,映红了半边夜空。
欢呼声、鼓乐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好一派盛世景象!”嬴政不禁感叹,心中豪情万丈,“我大秦男儿,自当如此意气风发!”
李斯也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热闹的景象,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想起家中妻儿,心中涌起一股暖意,正想开口告退,带家人一同观赏社火。
殿内,赵高侍立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嬴政的神色。
见秦王兴致高昂,便上前一步,轻声道:“大王,咸阳城的社火,可是百年传承,气势恢宏,别具一格。”
嬴政点点头,目光依旧落在窗外,思绪万千。
顿弱和姚贾的论辩,让他对治国之道有了更深的思考。
秦法固然严明,但也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
一味的严苛,只会激起民怨,适得其反。
如何才能将法家与其他学说融合,打造一个强盛而稳定的国家,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社火,社火……”嬴政喃喃自语,目光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这不仅仅是岁末的狂欢,更是民心所向,国力昌盛的体现。
他要让这盛世景象,延续千秋万代,让大秦的旗帜,飘扬在每一寸土地上!
正沉思间,嬴政突然听到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他转过头,只见一名内侍快步走进来,在赵高耳边低语了几句。
赵高的脸色微微一变,随即抬头看向嬴政,欲言又止。
李斯向嬴政拱手道:“大王,臣家中妻儿尚在府中翘首以盼,臣想带他们一同去观赏社火,不知大王……”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长史大人留步。”
李斯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布衣,鹤发童颜的老者缓步走来,正是近日入秦的名士——尉缭。
“尉缭先生。”李斯拱手行礼,“不知先生有何事?”
尉缭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李斯,说道:“听闻长史大人即将面见大王,老朽有一卷祖传兵书,想请长史大人代为呈献给大王。”
李斯接过竹简,入手沉甸甸的,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
他心中疑惑,尉缭为何不亲自进献,却要托他代为转交?
“先生为何不亲自……”
尉缭摆摆手,意味深长地说道:“天机不可泄露,还望长史大人见谅。”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此书事关重大,还望长史大人妥善保管。”
李斯见尉缭如此郑重,也不敢怠慢,将竹简小心地收入袖中,向尉缭拱手道:“先生放心,臣定当妥善保管。”
李斯回到殿内,将尉缭托他转交的兵书呈给嬴政。
嬴政接过竹简,只见上面写着三个古朴的篆字——《尉缭子》。他心中疑惑,看向李斯问道:“这是何物?”
“回大王,此乃尉缭先生托臣转交的祖传兵书。”李斯如实回答。
嬴政眉头微皱:“尉缭为何不亲自进献?”
李斯将尉缭的话转述了一遍,嬴政听后,陷入了沉思。
尉缭此人,他早有耳闻,据说精通兵法,胸藏韬略。
他此番入秦,究竟有何目的?
嬴政看向李斯,叮嘱道:“尉缭先生乃当世奇才,你务必好生护着他,切莫怠慢。”
李斯领命,正要告退,嬴政却突然叫住了他:“且慢,这兵书……”
嬴政缓缓展开竹简,目光落在第一行字上,神情渐渐变得专注。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窗外传来的喧闹声,与殿内沉静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高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火树银花不夜天,咸阳城沉浸在岁末社火的喧嚣中。
然而,秦王宫深处的一间密室里,却是一片宁静。
昏黄的烛光下,嬴政正全神贯注地阅读着手中的竹简——《尉缭子》。
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嘴角微扬,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时间流逝,室外的喧闹声渐渐消散,室内的烛火也逐渐燃尽。
赵高轻手轻脚地走进密室,将一盏新的油灯放在案几上,又摆上几碟精致的糕点和一壶热茶。
他动作轻柔,生怕惊扰了正在读书的嬴政。
嬴政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竹简,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浑然不觉。
他一目十行,将《尉缭子》中的精妙之处尽收眼底。
书中所述的兵法韬略,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甚至更胜一筹。
不知过了多久,嬴政终于将最后一卷竹简看完。
他长舒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忍不住赞叹道:“此乃天下第一兵书!”
他猛地站起身,将竹简紧紧地握在手中,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他仿佛看到了一统天下的希望,看到了秦国崛起的未来。
“赵高!”嬴政高声喊道。
赵高连忙上前,躬身应道:“大王有何吩咐?”
“速去传李斯,就说朕要夜会尉缭!”嬴政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赵高领命而去,嬴政则再次拿起《尉缭子》,细细品读起来。
他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在宫中苦读兵书的日子。
那时,他便对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拥有一部王者之书,助他成就霸业……“寡人,一直在等这样的兵书……”
嬴政放下竹简,思绪飘回年少。
儿时读《孙子兵法》,他便痴迷于排兵布阵,沙盘推演。
及至弱冠,研习诸子百家,尤对兵家权谋之术兴趣浓厚。
他渴望一部王者之书,一部能助他平定六国,一统天下的王者之书!
而此刻,这卷《尉缭子》正合他心意。
他再次拿起竹简,细细品读,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舒展大笑。
他用朱笔在简牍上圈点勾画,批注心得。
“攻城略地,非止武力,当以计谋为先。”嬴政在“避实击虚”一章旁写下批注。
“治国安邦,亦如用兵,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他在“治乱”篇下划线强调。
嬴政读到尉缭关于“王谋”的论述,更是心潮澎湃。
他反复诵读着“度材量能,申之以令,明之以教,赏之以劝,罚之以畏”这段文字,深以为然。
“夫王者之兵,先谋而后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尉缭子》真乃王者之兵书也!”嬴政不禁赞叹。
他将《尉缭子》中的精要之处一一摘录,归纳为“王谋兵事”四大要点:料敌、审势、用人、治军。
“赵高!”嬴政再次唤道,语气中难掩激动。
赵高闻声而入,“大王有何吩咐?”
“速去传李斯,就说朕要夜会尉缭!立刻!马上!”
“诺!”赵高领命,快步离去。
嬴政再次摊开《尉缭子》,目光落在最后一章上,“以秦国之强,吞并六国,指日可待……”他轻轻念出这几个字,嘴角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
突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