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2 第157章 经略江淮——杜伏威

作者:徐夏半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14 10:30:11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杜伏威,齐州章丘县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少家贫,与好友辅公祏亡命山林,起义,转战淮南,自称将军,并苗海潮等小股义军,进逼江都,李子通渡淮与杜伏威合,后又分裂。大败隋将陈稜,破高邮,据历阳,自称总管,任辅公祏为长史。进用士人,选拔勇士,势力大增,上表于隋越王杨侗,任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降唐,任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赐姓李氏。杜伏威大败李子通,执送长安,李子通谋再起,南逃至蓝田被捕杀。杜伏威遣将克杭州、歙州等地,尽有江东、淮南。被征入朝,留居长安,辅公祏称奉伏威之命起兵反唐,于丹阳称帝,国号宋,修兵聚粮,为唐将李孝恭所败,退至武康被俘,斩于丹阳。

杜伏威,是齐郡章丘县人,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业,家庭贫用不能养活自己,经常穿壁翻墙偷东西,与辅公祏是生死之交。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威,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倩,郡县紧急追捕他们,杜伏威与辅公祏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帮人组成强盗集团,他当时年仅十六岁。杜伏威逃窜到长白山地区,组织山贼,与辅公祏率众起义。

两人就近参加了一支小起义军,刚加入时只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这是杜伏威势力的开始。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杜伏威意识到自己的小部队实力太弱,如果不尽快壮大就根本无法生存,于是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两个,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辅公祏对他们说:“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而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获,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使力量变得强大些呢,就不会担心隋军来制约我们了。如果你能够做首领,我定当恭敬地跟随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胜任,可以前来听从我的指挥,不然的话,我们就打一仗来一决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领他的同伙归附了杜伏威。

另一个例子是海陵赵破阵,赵破阵听说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轻视他,派遣使者召唤他,要求和他合并兵力。杜伏威命令辅公祏整肃军队屯驻赵营外以防事态变化,亲自带领十个将士带着牛肉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非常高兴,拉着杜伏威进入营帐内,把所有的头目召集到一块,举行盛大宴会并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上斩杀了赵破阵,然后兼并了他的同伙,从此,杜伏威军队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纵横淮南,屯并六合,威胁江都,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前来镇压,杜伏威用计将其引入芦苇荡中,放火将其烧死,不久又屠安宜城。

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只得离开长白山,这次到淮南其实有些逃难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势力增强,杜伏威当然高兴,不料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变,妄图吞并杜伏威的地盘。杜伏威措手不及,全军大乱,杜伏威本人在李子通的追杀下身负重伤,关键时刻,杜伏威的养子兼大将王雄诞,背负他藏匿到芦苇丛中,侥幸躲过了追杀,这次兵变,杜伏威的势力受到很大打击,从此与李子通结仇。

祸不单行,趁杜伏威兵败,隋军也前来进攻,杜伏威此时正在养伤,无法指挥,结果全军大败,其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诞领着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逃得一命。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部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只好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有了数万人的实力,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与此同时,左才相往来淮北,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数万兵力,江淮一带即以这三家起义军为首。

杨广因北方多事,不顾群臣反对,离开长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前往镇压,双方战于盐城,公孙上哲军队被全歼,随后,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讨伐杜,陈、杜多次交手,毕竟陈陵的军队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杜伏威军连连失利。但陈陵兵力不多,想剿灭杜伏威也不容易,双方打成僵持。

隋炀帝车驾到达江都,护驾骁果军十余万人,声威赫赫。按理隋军应该军心大振,杜伏威难逃灭亡,不料正是杨广的到达,给了杜伏威崛起的机会。正逢当年是荒年,老百姓本来就已无以为生,再被官府如此压榨,终于造成了一场大饥谨。据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后煮土为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手下,势力迅速膨胀。

这时,杜伏威与陈陵强弱之势已经倒转,于是主动向陈挑战,陈陵知道战局不利,因此龟缩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扬威。杜伏威于是派使者给陈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并送了陈陵个外号叫陈姥。陈陵怒火中烧,全军出战,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不小心被一员隋将暗箭射中,杜伏威怒吼说:“不杀了你,箭矢不拔!”,然后就直冲过去,把那吓呆了的射手斩于马下,又拿着那个弓箭手的首级连续杀了几十人,隋军士气大挫,被打了个全军覆没,陈陵单骑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

这时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从部队中挑选最精锐的成员组成自己的卫队,称为“上募”,兵力为五千人。杜伏威把上募作为自己的子弟兵,平时非常宠爱,但要求也非常严酷,每作战必以上募为先锋,战后检查每人身上的伤痕,如伤在背后,即刻处斩,因为那表示其临阵退后,每次战胜,杜伏威都把抢掠到的资财赏给全军,如果手下战死,就以死者的财产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为杜伏威尽死力,人自为战,所向无敌。杜伏威号令所到之处,江淮间各路小起义军争相归附,郡县纷纷投降。

随着势力和地盘的增长,始有士人投靠杜伏威,依靠这些士人,杜伏威放弃了以前的流寇式战术,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地盘。由于本身就深受赋税之苦,杜对领地内只收很低的赋税,同时,可能是出于贫苦农民对贪官污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贪污者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当然是不太合理,但却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没有接受,反而向东都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主力围攻江都,陈棱兵微将寡,只得分别向杜伏威、沈法兴求救。二人均不愿李子通占领江都,于是都派出援军,杜伏威是亲自领兵,沈法兴则派出自己的儿子沈纶。如果只有一方派出援军,也许事情就简单得多,但既然双方都来了,结果就是谁也不动手,大家互相观望。

李子通抓住杜、沈双方互不信任的弱点,派出小部队化装成沈部夜袭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当,怒火中烧下立刻突袭沈部,两路援军先打成一团。李子通于是得以全力进攻江都,陈陵势不能支,弃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占领江都后,以得胜之师进攻沈纶,沈兵败逃走。

三大势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强,结果反而让李子通取巧占领了江都,杜伏威对此深恶痛绝,但大局已定,也只好愤愤收兵,李子通随即自称皇帝,国号吴。这时李渊已经消灭了关西的割据势力薛举、李轨,开始谋求关东。李渊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宣布归降唐朝,受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升官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后升级为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吴王,赐姓李。

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李渊此时不可能来干涉杜伏威的事务,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其理由历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当时李唐的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比杜伏威自己也强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蚕食唐朝的地盘,别说统一,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该说实在是眼光独到,不过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天下大志,其起义只是形式所迫,所图的和翟让一样,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天下局势已经明朗,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足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三巨头之间摩擦不断,时刻准备决战。在这种背景下,李子通全力进攻沈法兴,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镇京口,又击杀了沈派来迎击的大将蒋元超,沈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老家。趁李、沈交战,杜伏威以辅公佑为主将,阚陵、王雄诞为副将,领数千精锐进攻李刚刚夺取的丹阳。

但时机没掌握好,沈法兴败得太快,李子通得以亲率主力数万迎战,军容极盛。辅公佑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对上募的那套手段,辅挑选千人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自己领其余兵力再紧随其后,宣言说,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江淮军本就剽悍,再有如此严酷的军法,自然人人奋勇向前,尤其前锋的长刀阵更是有进无退。双方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

辅公佑忘记了自己兵力过少,下令追击,结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子通军击败,从追击者沦为逃跑者。当夜,李子通因取胜而轻敌,扎营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佑夜袭,辅过于谨慎不敢出击,王雄诞干脆擅自领了几百人自行出击。王雄诞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李子通促不及防,大败溃散,几万人一夜间散个干净。这一仗是杜伏威与李子通的决战,关系到江淮的霸业,杜伏威先胜后败最后全胜,戏剧性地击破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主力。

李子通随即收集余部,又聚集了二万余人,这时李的地盘已归杜所有,势力又远不如杜,因此只好向沈法兴下手。李子通突袭沈法兴的老巢吴郡,沈根本没来得及恢复元气,自然不是李的对手,结果只剩几百人逃了出来,打算投奔同乡闻人遂安,不料又和闻人所部起了冲突,沈落水溺死,江淮三大势力之一的沈法兴就此了帐,从起兵到灭亡,仅三年时间。

李子通灭沈法兴后势力又有所恢复,为永绝后患,杜伏威派王雄诞进攻李子通。李领精兵据守独松岭与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厉内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间则虚设灯火,尽力制造数十万大军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袭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烧了营帐,连夜全军撤退。王追击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溃,李子通穷蹙投降,被杜伏威献俘给李渊,就此被软禁在长安。

消灭李子通后,杜伏威又派王雄诞进攻江淮间其他独立势力,这时杜已是江淮霸主,其老板李渊更已经消灭大敌王世充、窦建德,天下大势已定,因此各势力如汪华、闻人遂安等纷纷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淮的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李世民率部平定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徐元朗,徐的地盘与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击徐圆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

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目标,为免嫌疑,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李渊收到报告后自然高兴,批准杜伏威入朝,于是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诞,自己带了少数亲信到长安朝见李渊。杜伏威的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伏威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为大唐第四号人物。

这时在长安受到软禁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当年的吴国皇帝李子通。李子通看到杜伏威为羁縻于长安,李子通料想江淮军没了首领,江淮的局势一定不稳,自己正可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集合旧部东山再起。李子通此人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让他逃回去,也许真能东山再起,可惜的是李逃到蓝田关时不幸被守关士兵发现,束手就擒后又被押回长安。李渊这次没再手下留情,给了李子通与李密相同的下场。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离开后,江淮军出了大乱子,当年创立江淮军时,最高领袖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二人自幼为友,长大后又共同起义打天下,号称刎颈之交,辅比杜年长,杜就称辅为兄,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辅的地位与杜相当。但随着势力的壮大,在权力的引诱下两人的友谊终于出现了裂痕,杜伏威认为辅公祏的地位过高影响了他的领导权,因此杜夺了辅的兵权,只让他担任位高而无权的仆射一职。辅公祏对此心中不平,于是借口与故友左游仙学神仙术,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平时不理政务。杜伏威临去长安时,将政务交给辅公祏,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诞,同时秘令王监视辅。

辅公祏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辅公祏的障碍就是王雄诞,王雄诞是杜伏威的义子和最宠爱的大将,绝对忠于杜伏威,王雄诞手握江淮军军权,不除掉他兵变就不可能成功。辅于是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诞,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雄诞有贰心,王雄诞在战场上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但讲到政治斗争就不是对手了,收信后王非常伤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大概是想以实际行动向杜伏威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绝无贰心。

王雄诞的行为正中辅公祏下怀,就势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要辅公祏起兵造反。以辅公祏在江淮军中的号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伪造密令,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直到辅公祏派人到王雄诞家中劝王雄诞归顺,王雄诞才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但大势已去,已无法阻止,王雄诞尽忠于杜伏威,严词拒绝了辅公祏的劝降,被辅公祏杀害。后来李渊和李世民感于王雄诞的忠心,封了王的儿子为郡公,其子后来做到安西大都护。

自己的旧部造反,杜伏威在长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历史中倒也没有记载李渊是否因此而怪罪或处分杜伏威,但寄人篱下如坐针毡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新唐书》记载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

唐军兵强将勇,辅公祏连吃败仗,最后被处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个人上路,辅公祏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这回来的阚陵也是谋反中人。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并籍没其家眷。秦王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阚陵惨遭诬陷,为二人平反恢复名誉,以吴国公之礼下葬杜伏威,其子继国承家,部将樊义监护丧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