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新农人 第173章

作者:作家tY8lvv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01 15:12:20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坐落于舞阳河南的射阳村古时为防山贼,建村以巷道迷宫为主:各个筒子楼之间相互串联,构成一体,巷道相通。

为了养殖场牲畜和野生动物不骚扰射阳寨,建起一个东西宽一千米,南北长两千米的新寨墙。射阳新寨墙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以老寨墙为主要建筑基础,内面是厚度300毫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衬里,外面是厚度5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披甲,不仅起到围护作用,同时还是防泥石流墙。

射阳村坐落在江口县龙山乡,距江口县城36千米,距龙山乡23千米,村域面积6.15平方千米。

村落沿河谷而居,东倚鸡鸣坡、西傍坝元坡、里有神龙潭、外有舞阳河,两条河流穿村而过,寨内青石小巷连接全村,展现出错落有致、聚散相交的分布情况,村内神龙潭有着一项特色功能,能够凭借水位涨落来预报天气,流传着古法造纸。

射阳村处于中亚热带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光热同季,受梵净山的影响,小气候特点突出。年均气温16.2℃,年平均日照时间1257.3小时,无霜期288天,年均降水量1369.6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1%。

村域内有由神龙潭水顺流而成的兴龙河,主要树种有冷杉林、黄杨林、水青冈林等。村落沿舞阳河谷而居,在古时社会,有河的地方就有码头,码头作内河航道的重要节点,这也是射阳村选址的重要特点。

石板桥是古时村寨的入口,横跨村口兴龙河。村民聚族而居,两条河流穿村而过,寨内青石小巷连接全村。寨民在桶子屋周边形成汇聚,展现出错落有致、聚散相交的分布情况。古时为防山贼,建村以巷道迷宫为主:各个筒子楼之间相互串联,构成一体,巷道相通。

射阳村以土家族为主,有户籍531户,常住人口2328人。以种植业为主,有水稻、红薯、玉米、辣椒等农作物,并发展有造纸工艺,村民人均年收入2416元。

神龙潭位于射阳村正中心,潭直径54米,深27米,出水量达到每秒3吨,流经500米,注入兴龙河。神龙潭有一项特色功能——能够凭借水位涨落来预报天气。涨水必雨,落水则晴。在神龙潭约左侧30米处有一泉,泉水是靠声音控制的。人想用水,大叫一声“水来”,水即出;用完后,水即回。

射阳村土家族桶子屋是地方传统特色,为四合院形式,其结构由正屋、偏屋、木楼和朝门组成,四面封墙,又叫封火桶子。射阳桶子屋建筑整体呈正方形,北高南低,上方为正屋,分中堂和左右厢房,下方为楼子。

传说云舍土家族的祖先们原居住在龙兴司,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族不断强大,但却很难找到一块更好的地方,让后人居住,于是杀猪宰羊祈求上苍,仙人们看到他们如此忠诚,便将原居住的射阳,让给他们建造新居,自己却退居后面的山洞里,故东面的山洞称“仙人洞”。

过赶年是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了此逢俗。土家族过赶年,月大腊月廿九,月小二十八,一般比汉族提前一天,还要在初五破日后举行龙灯、茶灯、武术等活动竞赛,春节期间还要开展有组织的进山围猎狩猎活动。

过社是兴德各民族独特的地方性节日,而以土家族为主。

从立春算起,数五个戊日即是社日,“五戊为社”;但有一些地方也不尽相同,也在春分前后的戊日为社日。戊为土,所以在社日要敬土地神、为新坟挂社清、祭祖等。过社要办社饭,用糯米、大米各半,拌入蒿菜、野葱、腊肉、豆腐干、姜、葱、大蒜等,用木甄蒸熟而食。过年

过年:大年三十夜,用猪头、长钱、酒、斋果、香花蜡烛、炮竹在杨氏宗祠供奉祖先,保平安。

月半:7月15为月半,又称“鬼节”,是各民族共同祭程时节日,说是这天享獐横行,出门会发生意分。故而要敬鬼,给鬼烧纸钱。并不允许小孩乱跑。另说这天,祖宗要回家来看望自己的子孙,故而家里要洗激干净,不准小孩打闹和高声喧哗,并准备酒内祭品、纸钱包封香烛迎接祖宗归来。

菩萨节:二月初二是土地菩萨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生日,还说观音菩萨一年有三次生日,三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每当这天,方圆几十里乃至上百里的人们便会蜂涌云集到佛教圣地太白山进行朝山拜佛。

射阳土法造纸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法造纸取材于当地的毛竹,通过石灰浸泡、捣浆、细化等多道工序,制成当地俗称的“香纸”,也就是老百姓用来祭祀祖先烧祭的香纸。

土家族服饰,男式上装“对襟衣”,镶有花边,下装系短而大的白裤腰抄展裤,在腰间束装钱的绷肚串袋,上绣花草虫鸟等图案,做活时捆腰带打绑腿。

老人喜穿长衫、白布袜、布鞋;中老年男子,不分冬夏,均喜包青兰布帕,劳动时穿自编草鞋。

妇女头包青、白布帕,上装穿镶有“栏杆”、无领或矮领、袖大而短的“豌襟衣”,下装以青、黑布料、腰为白布的“扎扎裤”。捆围腰,上绣云钩、蝴蝶等图案,脚穿鞋面为青、兰、粉红等色的绣花鞋。过去,还佩戴耳环、手镯、项圈、银链等银饰。

未婚姑娘留长瓣,用红或兰头绳捆扎;已婚妇女挽成发警,别上簪子;小孩戴狗头帽,猫头帽和风帽等。

帽上绣有桃花等图案,挑有“长命富费”等字样,帽沿缝有银质十八罗汉或绣“福禄寿喜”等字,帽侧或尾部吊有耳绊、响铃,佩戴银饰,衣服上图样,花边居多,胸前挂有百叶锁、项圈、项键,有的还挂猪牙、核桃果之类。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细语族土家语支。

射阳村建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该村先祖一千多年前由陕西到江西再迁至兴德后,从兴德迁徙到了龙山司,后因兄弟间分家,大哥留在了龙山司,二弟三弟便由省溪司迁到了现今的射阳。

射阳最初是属于龙山司土司管属。解放后,红河村属于高级社,后为人民公社、太平社,现属兴德市江口县龙山乡管辖。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风淳朴且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有“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瑶族是盘瓠和妻子三公主(汉族)的后裔,三公主为帝喾之女,故盘瓠是黄帝的孙女婿。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基本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白虎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西阳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和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住在山岭地带的瑶族,大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瑶族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

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阿妹节又称女儿节,兴德一带瑶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参加节日活动者皆为成年未婚女性,少数男性以被惩罚者身份参加。

当地瑶歌唱道:“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糍粑,麻线织出十样锦,鸟蛋上面绣茶花。四月初八竹青青,阿妹过节进山林。藤欢树喜说不出,摇着画眉唱几声。”这首歌谣生动描绘了阿妹节的欢乐情景。

九月初九日各乡过山瑶青年,聚集到在寨子周围烧鱼做饭野餐。青年男女身着鲜艳的服装,穿巷而过,中老年人站在巷子两边,评论谁长得美、打扮得漂亮。人们有说有笑,充满了节日气氛。

插秧节是每年农历四月择日举行。届时,各村的男女青年身穿民族盛装,参加集体插秧活动。在整个春插期间,男女青年们白天在地里劳动,你追我赶,晚上则对歌作乐,一派欢乐景象。

此外瑶族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如:春社节、努节、打道箓、歌堂节、打泥坨节等等几十个当地的传统节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