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新农人 第172章

作者:作家tY8lvv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01 13:01:05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各村房改的同时,孙永阳开始引进麻羊、波尔山羊等养殖,养殖场由韦薇任场长,母新军、冉少卿、黄炳南、莫小吉任副场长。

母新军问韦薇:“韦场长,我们的养殖场适合养什么羊?”

韦薇说:“适合麻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贵州白山羊、黑山羊、黄淮山羊、兰坪乌骨绵羊、宁蒗黑绵羊、安哥拉山、杜泊羊、安哥拉山羊等等。”

“养羊种什么牧草好?”莫小吉问韦薇。

韦薇说:“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巨菌草、白三叶等。

多年生黑麦草春秋均可播种,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以早秋9月初播种最好。一般可亩产鲜草3000~4000公斤。黑麦草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非常适合羊群食用。

紫花苜蓿是公认的牧草之王,在我国栽培历史也是相当悠久。在水肥比较好的条件下,紫花苜蓿一般一年可以割3~5茬,一般亩产鲜苜蓿5000~6000公斤。

巨菌草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植株高大,形状类似甘蔗,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优质的青饲料。在南方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可全年供应,年产量可达30吨。

白三叶也叫白车轴草,是世界各国主要栽培牧草之一。其适口性优良,消化率高,为各种畜禽所喜食,适宜养殖牛、羊、食草鱼等。”

“除了养羊,还可以养殖什么?”母新军问韦薇。

韦薇说:“还可以养殖鸡、鸭、鹅、跑山猪、水鹿、麂子等。

麂子,算是山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了,只不过称它们为‘野山羊’。

别看经常在山里转也没有发现几回,在红外照相机捕捉的照片中,麂子出现的次数可不少。在梵净山活动的麂子有两种,赤麂和小麂。你看,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它们的差别。

赤麂型较大,体重20~33千克;而小麂体型小,成体仅十来千克。从颜色上看,赤麂的毛都呈黄色,只有浓淡的差别,所以整个身体基本都是棕黄色。小麂则不同,虽然体背侧面毛也呈黄褐色,但每根毛都由黄色、黑褐色、白色三色组成,故在黄色的基底颜色上出现许多黑褐色的芝麻点。就这一特征,就不会将小赤麂认成小麂了。

虽然雌性麂子没有角,只有一小小的角状突起,但成年雄性麂子是有角的。赤麂的角具长而向后内弯曲的圆锥形两叉角,顶端很尖,而小麂的角比较直,呈圆柱形,顶端是圆的,且顶端直径是比下面略大的。

赤麂性格温驯细胆,由于天生心脏有问题,当受到惊吓时,心脏跳动可以超过200多下,若承受不了时,赤麂可引致急性心脏病致死。”

“养殖跑山猪用不用搭建仿生猪窝?”黄炳南问韦薇。

韦薇说:“要搭建仿生猪窝,这样可以保护植被。”

红河村嘉禾太白养殖基地变成“动物王国”,在广阔的乡村沃野中,嘉禾人用积累的知识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打通销售平台,在乡村振兴中成为连接城乡的“新农人”,在泥土中绽放梦想之花,为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喽喽,喽喽,喽喽······”

每到中午时分,饲养员就会召唤跑山猪回来“用餐”。只要饲养员播放的高音喇叭声响起,不管多远,这些猪就会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场面甚是热闹。

孙永阳说:“养殖场种植有5000亩地的草,实行完全无饲料喂养,猪吃了就在坡上活动,提高了猪的肉质。

跑山猪的出栏时间相比家猪较长,至少14个月,其肉质紧实,体重相对家猪较轻,普遍在200斤左右,最重的也只有300余斤。每天都会活动10小时以上,因此瘦肉率高,肉质细腻,有野味特色,具有高蛋白、高氨基酸、低脂、低胆固醇等优点。

目前,跑山猪猪肉的市场价是每斤35元左右,针对猪肉的销路问题,基地也有自己的打算。

销路方面,我的打算是去贵阳开一个实体店销售猪肉,打造全生态品牌,顾客在大屏幕上可以通过我安装的监控看到山上跑山猪生长的全过程,这样消费者可以吃得安心,吃得舒心,吃得放心。

跑山猪的粪便可为树木生长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发展生态循环种养殖业。

养殖场两个养殖基地,跑山猪在一个基地养一年半左右,然后转移去另外一个基地,等我们恢复了第一个基地的树木和植被后,又在另外一个基地进行轮番养殖。

这些年,嘉禾的生猪养殖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政府也都帮忙解决了。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扶持,这里网络很差,在向政府反映之后,政府积极地帮我把基站装好了。

目前,通过流转林地1700多公顷,共可以养殖跑山猪10万多头,公司并申请办理了生态养殖场营业执照。养殖成功后,我们打算将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村民,让大家的腰包都能鼓起来。

产业越来越兴旺,村民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红河村不断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拓宽群众就业增收门路。

目前,养殖生猪50头以上农户有52户,养殖生猪500头以上农户有6户,生猪存栏1.5万头,在建生猪规模养殖场1家,预计年底前投产。”

红红火火的养殖带动村寨的发展,土家族源自“土生土长的人”。在历史上,“土家”这一族称相对较晚。《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土家族的吊脚楼兴德山区土家族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在龙山乡广泛分布,尤其在红河村射阳寨最为典型。当地人称之为“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

吊脚楼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谐相融,依山傍水,被青山绿水环抱,景致开阔,空气清新,被土家人称为“地仙”之居。吊脚楼代表了土家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科学和民俗价值,是土家族文化的杰出遗产。

吊脚楼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栏式”建筑,使用木构底架将房屋承托高于地面,主要采用竹木等材料,一般分为楼上楼下两层,下层用于饲养家禽和堆放农具杂物,上层则用作居住。

在古代中国南方,这种建筑形式很常见,因为当地气候潮湿,人们居住在山坡上,需要稳固的房屋防潮,同时避免蛇虫野兽侵扰。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吊脚楼逐渐发展成为土家族地区广泛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土家吊脚楼的形式多样,布局灵活,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木构架以榫卯相连,无需使用钉子,门窗雕刻装饰丰富多样,与青瓦木墙相得益彰,简约明净。

土家人称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为“造华堂”,在良辰吉日请总设计师“掌墨师”选择木料。木料通常选用椿树或紫树,谐音“春”“子”,寓意“春常在”“子孙旺”。

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建在山上,呈虎坐形。房屋一般为东西朝向,布局灵活,中间为堂屋,两边称为饶间,分别用于居住和做饭。底层通常不宜居住,用于饲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第二层为起居之地,设有卧室,第三层为居室和储物空间。

吊脚楼散发出古朴柔美的气息,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它们建造时顺应自然环境,注重实用和审美的统一,讲究空间美和层次美,展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新式吊脚楼不再使用木构底架将房屋承托高于地面,主要采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新型高强度材料,上层建筑主要采用竹木等材料建设,用作居住;下层地下室为钢混结构,用于饲养家禽和堆放农具杂物;屋顶阳面坡则安装太阳能,作为家用备用电源。

值得一提的是,吊脚楼正房中(堂屋)一般置有神龛。正房多用于招待来客,或者重大节日方在正房用餐。平常一日三餐则在厨房或边房。正房的左右间住家中长辈,儿子住次房,未出嫁的女儿是要住在厢房里的,也就是紧挨次房最靠里的那一间。

木质结构的房屋为何能历经几代居住,关键在于吊脚楼的建筑结构。建造时五大步骤,且缺一不可。

第一步,“伐青山”,即备齐木料,一般选椿树或紫树,因为“椿”、“紫”的谐音寓意春常在,子孙旺,这类木材还能很好的防止虫蚁蛀蚀。

第二步,“架大码”,寓意“家杰卿运”犹如骑着大马一样一往无前。

第三步,排木扇是土家人家庭实力的象征,排的木扇越大越多,房子做得就越大。

第四步“竖屋上粱”,主人选个吉祥的日子,点香烛叩拜行礼“祭梁”,然后请众乡邻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用横梁连接,而这只是完成了一个吊脚楼的框架,用咱们现代人的话就是“封顶”。

第五步“上梁”是最重要的环节,即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搭建,这根梁就是我们常说的“顶梁柱”的梁。上梁仪式由木匠瓦匠合力完成,吉时一到,木匠在东,瓦匠在西,脚蹬爬梯将横梁送到顶点固定住,之后再同时下梯。由木匠诵唱:“存仓存仓,子孙满堂,六畜兴旺,稻米满仓;我从楼梯走下来,东家匠人都发财”等祝语。至此,一个吊脚楼的搭建才算大功告成。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吊脚楼的建造形制也在不断改进变化。如今的吊脚楼: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笆。正可谓: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当立于射阳寨门前,一种声音仿佛自遥远的地方而来,谁能解释那熟悉而陌生的呼唤,隐隐闻得是一首动人的旋律,绕耳迂回,怎么也挥之不去。

微风轻拂,那古色的吊角木楼磷节批次相拥而居,中有翠树绿荫,边有阡陌纵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寨前的舞阳河曲折如练在晚霞的余晖下泛起彩色的波光。依山而立的射阳寨是一幅让千万人观赏就有千万种感觉的画卷。凡是看到过射阳新寨的人,无不被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建筑群所震撼。这些吊脚楼主要散布在羊排和东引两座山头,层峦叠嶂,气势恢宏。

“为何土家族吊脚楼建在山上?”孙永阳问冉少卿。

冉少卿说:“一来苗族历史上不断‘迁徙’,每迁徙到一个地方,平地都被外族居住了。为了避免和这些民族冲突,土家族人多居于深山老林。有的寨建于山顶、悬崖,居高临下,可退可守。

二来土家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十分珍惜,深知平地的可贵。每迁徙到新的地方,都将平地开量成为稻田,种植水稻,吊脚楼自然就修建在山坡上。

土家寨的吊脚楼有平地吊脚楼和山地吊脚楼两种。平地吊脚楼建于平地,一般只有一块地基,落地柱居里,为一楼。吊脚柱居外,为二楼,四周转角回旋,设有干栏走廊、美人靠等设施;山地吊脚楼建于斜坡上,一般依山而建,有上下两个相连的地基,两块地基下方有鹅卵石堆砌而成的牢实保坎,斜坡吊脚,底层柱脚往内收缩,使重心向内,避免下层屋基的崩塌。

吊脚楼通常分为三层,第一层堆放生产工具、关养牲畜;第二层住人,中间是堂屋,两旁是厢房和卧室;第三层主要用来堆放粮食。

吊脚楼是人住的地方,也是祖先神灵居住的场所。在西江苗寨的二楼堂屋,一般安放有象征性的祖龛,每到逢年过节或家中有重要仪式,都要用酒、肉、香、纸等物品进行祭祀。以求得家人平安健康。

美人靠上靠美人,不美也有七分俏。

吊脚楼有许多特色的构建,例如‘美人靠’、‘牛角形连楹’、‘龙形瓦脊’等。美人靠苗语称‘嘎席’,建筑学上也称为‘吴王靠’或‘美人靠’,是吊脚楼的一大特色。

美人靠一般是在二楼正堂向外的地方安装一大长板作长凳,向外挑有排排弯曲斜木条,用于休息和观景或乘凉。美人靠上方敞开,不装木板,以便正堂屋采光充足,除了方便家人活动,还方便姑娘们在此梳妆打扮、纺纱织布、织锦绣花、制作服饰,为自己准备嫁妆。美人靠是姑娘开放式的闺房,换句话说,美人靠是服饰的‘生产作坊’。

服饰如此丰富多彩,其中也有美人靠的一份功劳,因此有人说:“吊脚楼,楼脚吊,吊脚楼上美人靠;美人靠上靠美人,不美也有七分俏。”

在寨里,有的人家吊脚楼二楼木门上的木质连楹,做成牛角形。之所以是这样的造型,土族人认为,水牛的威力最大,连老虎都斗不过它,有了水牛看门,就能保佑一家平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