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曾将六国珍宝集聚咸阳。当时有方士进言,称这六国珍宝与秦本身所藏的宝物本由身处不同方位的不同国君所持有,即使收入咸阳宫中所散发出的光华灵气也必会如战国七雄一般彼此相互克制、攻伐,长此以往必会惊扰帝王星象,动荡社稷,因此须以法化之。始皇震惊之余遂采纳方士建议,以秘法锻炼万斤昆仑美玉,得玉中精华,号称‘灵华’。又命巧匠将‘灵华’雕成玉璧一块,以七宝镶嵌。这七宝每一件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排成北斗七星的样式,嵌入玉璧,象征着七国合并、天下归一,又象征着七星护佑、江山永固。然而,传言那‘灵华’乃玉中精髓,非数十年之功不能练成,始皇为在最短的时日内炼制‘灵华’,竟听信方士之言以五百童男女之血肉祭入炼炉,是以‘灵华’虽成却带有极重的怨气。玉本是天地精华凝结而成,具有灵性,能趋吉避凶。但若是为亡魂血气侵染必化作不祥之物,遗祸不浅。何况北斗掌生死、注兴亡,遭逢怨念环绕岂会护佑大秦江山?”
说到此处,圆空不禁止言叹息,方才续道:“也不知那方士用什么样的言语说动秦始皇,竟使这千古一帝行此残暴之事。最终此璧如期制成,始皇因玉璧所嵌七宝上应七星故赐名曰‘七星璧’,与‘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合称为‘盛秦双壁’,只是此物本是始皇为化解诸国宝物之间灵气交战的状况而制,因此宫外很少有人知晓此物的存在。始皇本以为此物能保佑江山社稷万代不灭,却不想从此之后大秦江山祸事不断。先是始皇外出巡游之际驾崩,再之后二世登基滥施暴政致使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大秦江山摇摇欲坠。”
“最终秦为霸王项羽所灭,火焚秦宫之时他从宫室中拾得此物,甚是喜爱,可叹结果却是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死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岂料韩信竟意外的得到了‘七星璧’,唉!也自是免不去受斩于长乐钟室的结局。从此这‘七星璧’便流传于世,可是持有此物的人不是身遭意外便是合族被诛,皆是不得善终,于是世人也称这‘七星璧’为‘妖璧’。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已是大唐天宝年间,权臣杨国忠将此物列为贡品之一进献给玄宗与杨贵妃。玄宗对此物的传闻也略知一二,但料想那杨国忠乃贵妃之兄,对自己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定是不谙此物来历,只是见此物精美绝伦便进献于上,也算是一片心意,何罪之有?更何况玄宗常以盛世齐天,功德高远为傲,自是对这些捕风捉影的传言不予相信。后马嵬兵变、贵妃玉殒之时,玄宗悲痛中迁怒于‘七星璧’,竟愤而掷于地上。‘七星璧’当场破碎,璧上所嵌‘七星’也由此散落,从此有关于‘七星璧’的事则逐渐被世人遗忘,只有这‘七星’在这世上久久流传,而持有这七件宝物中任何一件的人也大多遭遇不幸。”
“这‘红莲孽海’乃是战国年间由一位天竺国的婆罗门进献给楚国国君的礼物,本名‘三世红莲’。只因‘七星璧’带给主人劫难,所以这璧上的七件宝物也都一一被赋予了新的名字,这‘三世红莲’也就此变成‘红莲孽海’。阿弥陀佛!”圆空方丈讲完‘七星璧’与‘红莲孽海’的来历之后,双手合十口称佛号。
众僧均是默默无语,这‘红莲孽海’大小不过和龙眼一般,想不到背后竟有这么大的来历,这其中竟还牵扯到数次朝代变更、兴亡盛衰的历史。如今,它曾经的主人都已随着流逝的岁月埋没地下,而它却依旧存在于这个世上。
莫非是劫数未尽吗?
许久,一名身形矮小的老僧道:“方丈师兄,依小弟之见,这‘红莲孽海’虽曰不祥之物,但终究不过是世人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传言,不足为信。况且因果轮回自有其定数,岂是这小小的‘红莲孽海’所能左右。”此言一出,立刻博得多数高僧的赞同。
岂料圆空怅然道:“圆成师弟,若在五十年前莫说为兄,即便是先师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当年发生的事却证明先师与为兄都错了。”
圆成惊道:“莫非先师也见过此物?”
圆空道:“岂止先师见过,现任的七大派掌门及先代的掌门又有几人没有见过此物?只是当年此事本就牵涉甚广,为避免惹来更大的麻烦,当时的七大掌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关于‘七星璧’和‘红莲孽海’的事与当年所发生的一切除历代掌门及掌门继承者之外不得向任何人透漏。而当年持有‘红莲孽海’的人也在场,因此受他嘱托的那位少侠才会只身前来中原希望面见各派掌门。原本那位少侠并不打算将此事告知七大掌门外的任何一人,奈何这位少侠数月来并未见到七大掌门中的任何一位,他经过长期的思索最终告知为兄非常时刻当行非常之事。毕竟五十年前围绕着‘红莲孽海’发生的事过去太久了,这么久的事如今如今再次翻出来,而且连知**之一的‘红莲孽海’的持有者都意外死在魔教护法的手上,可谓是更加复杂难测。因此多一个人知道说不定就能多一条出路,所以为兄在和那位少侠谈过之后就决定将当年的那件秘密之事告知诸位师弟,请诸位师弟与为兄尽量想一个万全之策。当然此事我等之外是绝不能再向任何人透露,而其余六派恐怕就要劳烦诸位师弟亲自走上一趟了。”
圆空说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看破红尘的双眸中忽然泛起一丝极不相称的波澜,仿佛是在对诸位首座说话,又仿佛是在自言自语,缓缓道:“此事本不该再提起,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不得不提起。劫数啊!”
慧见没精打采地用扫把在禅堂的地上挥了挥,心里总觉得有些空荡荡的。
是因为过于安静了吗?
和那个人相处的一个多月原是他这二十年人生里从来就没有过的烦恼。可是现在,当他知道那人此举的苦衷时,却再没有对那人生出任何的烦恶。也正因如此,这两天古刹清静的氛围倒让他觉得不适应,尽管这里是他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
那个人应该已经离开少林寺了吧!慧见抱着扫把站在禅堂的中央愣愣地想。
三天前,那人和他一同进入少林寺。在见过圆镜师叔祖后,他就再也没有看见那人。他只记得圆镜师叔祖让他回去休息,而那人却随着师叔祖往菩提院的方向走去。之后就是昨天,方丈突然提前出关。其他师兄弟纷纷议论猜测方丈出关的原因,但是慧见却什么都没说。他心底隐隐觉得方丈提前出关的事和那人有关。
慧见向管理客房的师兄打听过,客房最近没有入住什么人。
所以,通知完方丈的那个人的确走了。
可是慧见连他的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
他到底想要通知七大派什么事呢?
“慧见,你不好好扫地。站在这儿想什么呢?”随着身后的一个声音略带不解的问道,慧见思想才被拉回来,他回过神来转头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僧人站在身后,冰冷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慧见的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心劫师叔吗?他不在藏经阁待着,到这儿来干什么?
小和尚的担心总是有些道理的。这个法名心劫的年轻僧人是心禅堂首座圆慧大师的弟子,尽管年纪和慧见差不多,但是按照辈分慧见还要叫他一声师叔。然而心劫这个人的性格十分孤僻,终日里冷冰冰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对谁都是爱理不理的样子,而且还有些古板,只要他看不过眼的事总是要刻薄地评价一番,因此“慧”字辈的弟子都不太喜欢这个小师叔。
可是,心劫师叔每天的这个时候不是待在藏经阁参研禅理、武学?他为什么来这儿?
遭了,他看到我在扫地的时候出神,回头非向师父告我一状不可。
这可怎么办呢?
慧见惶恐之间,不忘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道:“弟子慧见参见师叔。”
“哼,”心劫的脸上还是没有一丝表情,冷冷地打量了慧见一番,道:“出家之人,四大皆空,理应杜绝一切妄念。慧见,你自小就入佛门修行,难道连这个也不知?”
“师叔教训的是,弟子知错了。”
“知错知错,你们这些弟子满口知错,事实上又有几人是真正的知错?”心劫不依不饶地道:“真正知错的人不是得道高僧便是圣贤大哲,似你这般知错就算错上个千百回也是毫无觉悟。”
就在慧见被说得慌慌张张不知该如何应对的时候,只听心劫冷冷地道:“算了,多说无益。慧见,早课的时候我将师父送的那串紫檀念珠忘在禅堂了,你去帮我把它找来。”
“是,”慧见松了一口气,急忙应声去寻。果然,在禅堂左边靠墙处的一个蒲团边上捡到了一串紫檀佛珠,只见那串古香古色,每一颗木珠上都刻满了繁复的纹样,也不知有多少年了。慧见自然知道这原是圆慧大师的手持念珠,只是后来才送给心劫的。
“师叔,念珠在这里。”
心劫一言不发地接过念珠,方要转身离去。忽见门外快步跑进一个小沙弥,冲着心劫躬身行礼道:“心劫师叔,慧见师兄,方丈有请。”
心劫倒也罢了,慧见却真的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暗道自己身份低微,方丈宣自己做什么?难道是——
“慧证,方丈宣我有什么事吗?”在通往菩提院的路上,慧见忍不住向小沙弥打听。
被换做慧证的小沙弥冲着慧见摇了摇头,道:“不知道,方丈只是要我来找师叔和师兄,并没有说是什么事。”
“那——”
“够了,”不待慧见问清楚,心劫便在一旁打断道,“是什么事,待会儿见了方丈自然就知道。看你这副神情,说不定下山的时候干了什么好事,被方丈知道了。”言罢,再也不看慧见一眼,放开大步径自向菩提院走去。
慧见不禁为之语塞。
师叔,他……他怎么这样啊!
一低头,看见小沙弥冲着他扮了个鬼脸,慧见无奈地叹了口气,向菩提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