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红妆扶龙局 第56章 括户之法

作者:叶北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9:19:26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刘羡之现在已经成了朝廷重臣,一方面他要在朝堂上继续稳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也要时刻关注西域的局势。

崔梦庭按例将西域的情报交给了刘羡之,张修已经开始相关布置。

刘羡之为了取得皇帝进一步的信任,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朝廷几项国政上,他是想让李隆基看到,自己忠心的人是皇帝。

自从张九龄,严挺之,李适之,一些忠正的朝臣被贬之后,在朝廷大政上,确实少了一些眼光独到的见解,刘羡之的出现,让李隆基的眼前一亮,就像是在万马齐喑的朝堂中的一道光芒,有很多人想要取得一个高位的时候要依靠一些已经结成利益集团的势力而向上攀爬,而刘羡之没有选择这种法子,他选择的这个人是皇帝,皇帝一定会给与一个不依附任何权势集团,忠心于自己,并且有经济之才的人最大的支持,为了得到皇帝的信任,刘羡之将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国政上,每一项国政在执行的时候朝廷各部司皆会遇到一些不同的问题,而刘羡之针对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解决之法,在李隆基看来,刘羡之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国政上,与某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人相比,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

在李隆基的眼中,刘羡之是一名忠臣,而在朝廷各部司看来刘羡之是一位干臣,很多人将刘羡之比为贞观时期的马周。

最近很多人都来拜访刘羡之,刘羡之皆一一谢绝,并且他经常走访街坊,察查田舍,视察民情民政,很多老百姓也渐渐的知道了刘羡之的名字。

刘羡之将目光转向了最近另外的一项国政上。

怛罗斯之战唐帝国之所以战败,战马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只有军力强盛,财政粮草充盈的情况下,才能在任何的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大唐不缺粮草,但是在粮草的转运过程中存在问题。

关中缺粮问题自从漕运疏通之后得到了缓解,但是若遇到漕运堵塞,关中缺粮的问题越发明显。

户部尚书房琯核算了近年来各地租庸调的数目,发现了关中缺粮的问题,写了一道奏书。

李隆基阅完房琯的奏书之后,见其论据清楚,条理清晰,认为关中乃京师所在,土地肥沃,却粮食短缺,这几年来一直没有找到问题所在,之前疏通漕运,令江淮的粮食输入京师,缓解京师的粮食短缺,随着关中人口的增长,漕运也渐渐不能满足关中粮食的需求,关中缺粮早已经提上日程,最近缺粮越发明显,李隆基颇为重视,随即令房琯整理户部有关的文册,将这些文册交给几位重臣,后天在麟德殿商议此事。

刘羡之在自己的府衙里收到了户部送过来的文册。

他看完相关资料之后,发觉房琯的观点是找到了问题所在,但是这个问题会涉及很多方面,皇帝正是明白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因此现将一些文册送至朝廷的几位重臣的手里,此举说明皇帝要下决心解决关中缺粮的问题。

李林甫也在中书省拿到了户部的文册,他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此事虽然由房琯首提,但是其毕竟只是一个尚书,若将此事交给他去办理很难调动朝廷其他部司,李林甫垂目静思,他慢慢的合上了文册,双唇紧闭。

李林甫走到冠云楼的时候刘羡之已经到了那里,刘羡之起身相迎,表情依然和以前一样如平淡如古井。

这是李林甫和刘羡之之间的一种约定,李林甫知道刘羡之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倾向,因此两人会面皆比较隐秘,若两人需要交谈的时候,两人便相约在冠云楼。

李林甫首先开口道:“想必刘大人也看出了陛下此次的用意。”

“是的。”刘羡之的回答简单直接。

李林甫将目光稳稳地落在了刘羡之的脸上,想捕捉刘羡之一丝的表情,但是只是徒劳,“这件事情是一件出力又得罪人的事情,不知刘大人有没有什么良策?”李林甫的问题也很直接。

刘羡之道:“不知道右相指的良策是想要达到怎样的结果?”

“既促成此事,又不用得罪别人。”

刘羡之抬眼,凝视着李林甫的眼睛,“这件事情要做就一定会得罪人。”

李林甫微微坐直了身子,他的眼神忽然变得很严肃,“刘大人很坦诚。”

水已经煮开,刘羡之挽袖,将水填入李林甫的茶杯中,“右相,人定胜天,但是人的谋略并不是可以改变所有的事情。”

李林甫看着杯中微微晃动不停舒展的茶叶,“若让老夫掌管此次括户,并不是没有能力将这件事情做好,只不过这样一来,要触及豪门权贵的利益,这些势力在朝中盘根错节,老夫刚刚当上宰相,并不想因此早早的下台。”

李林甫说的很直白,这的确是他心中所想,也是他最担心的问题,刘羡之的权谋智计当世无二,李林甫如此说项是想让刘羡之想出一些谋略相助自己。

刘羡之当然明白李林甫的意思,“主管括户的人选一定是右相,房琯是副手,想必右相也已经预料到了。”

“我为百官表率,此事交与我,责无旁贷。”

“右相可以以对付皇亲国戚为由找到一个名义上总领朝廷括户的人。”

李林甫的眼睛一亮,忽然道:“你说的这个人是…”

“正是当今太子。”刘羡之垂目,“令太子总领此事便是显示陛下进行括户的决心,并且可以震慑在朝廷之外的那些皇亲国戚,右相在执行的时候,运用委蛇之策,谁都知道户部尚书房琯支持太子,他的这个提议或许就是太子的意思,到时候这些人将会把帐记在太子的头上。”

“既然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刘大人怎么知道太子一定会答应总领朝廷括户一事?”

“太子一定会答应。”黑衣人回答地很肯定,“如果太子不答应的话,这件事情在还没有推行的时候,就注定要失败。”

刘羡之所言不假,历朝进行有关豪门贵戚的利益的时候,皆是以皇帝或皇帝任命的皇子负责总领,以昭显对皇帝对改革的重视和决心,此法由户部尚书,原忠王府司马房琯提出,若如果李亨推辞,便显示出太子其实在括户一事上并无决心和信心,那些豪门贵戚联合起来抵制此法的气焰将会更盛,负责执行括户的大臣当然无法在如此大的阻力下成功推行此法。

李林甫眼神中露出赞许之色,他似乎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我明白了。”

第三日,李亨,李林甫,房琯,刘羡之几个人站在麟德殿内。

内侍传唤一声,皇帝驾到,众人行礼。

李隆基环视一周,免了君臣之礼,开口道:“想必房琯交给各位的文册大家都看过了,不知众卿看出了什么名堂没有?”

“臣以为房大人的方法切中要害,是为关中粮食短缺的根本原因所在,臣也核实了户部的账目,近年来风调雨顺,天下大熟,然而朝廷的租庸调数目未见增加,也与此有关。”刘羡之如此进言也是算准了皇帝的真实心意。

李隆基轻轻嗯了一声,又将目光移向了李林甫,“李卿,你为丞相,对于此事,你如何思虑?”

李林甫上前一步,“陛下,高祖皇帝在大唐武德年间在天下推行均田法和租庸调法,成为大唐的赋税基石,延续至今,自则天皇后的天册、神功年间开始,内有祸乱,外有狄戎侵扰,天下战事不断,民众逃亡甚多,民众逃亡田亩荒废,豪强官宦私揽土地,此弊愈演愈烈。如今关中粮食短缺,朝廷赋税亟需增加,此法势在必行。”李林甫稍作停顿,提出了问题的关键之处,“臣以为,若行括户之举,定然会触及这些豪强官宦的利益。”

李隆基道:“括户之法势在必行,此法定然会受到豪门官宦的阻碍,若朝廷不能上下一心,此法很难推行天下,这也是朕召集你们商讨此事的原因。”

“陛下,此弊存在已久,臣愿领推行括户之命。”

李隆基点了点头,“李卿由此决心,朕心甚慰。”

李林甫思虑了一阵,“陛下,对于一般豪门官宦,用朝廷法度便可震慑,但是对于皇亲国戚,臣担心朝廷法度并不能将其震服,引起朝局不稳,臣以为,可以令太子以储君之尊总领此事,以来可以昭显陛下推行此法的决心,震服试图违抗朝廷法度的皇亲国戚。”

李隆基听完李林甫的话之后,陷入沉思。

刘羡之在一旁沉默不语。

李亨没想到一向谨慎的李林甫会让自己总领括户之事,顿时对李林甫的用意了然,心想:李林甫不想得罪人,令我总领此事,自己虽然挂名,但是却不执行,便是将此事推脱与我,此举乃是朝廷大计,粮草输运是国家命脉,父皇决心推行此法,此法势在必行。

李亨对自己很自信,心中早已经有了决定,于是开口道:“父皇,儿臣愿总领此事,令括户之法推行天下。”

李隆基看着李亨,从李亨这双充满自信的眼神中,李隆基似乎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双手放在双膝上,“令中书省拟诏,朕欲天下大治,效法古之贤君力行改革之举,括户之法乃朝廷大计,有人胆敢阻拦,便是与朝廷为敌,当按朝廷法度论处。”

李隆基诏告天下,括户乃是朝廷大计,指出其中利害,也是尽可能的为太子总领括户之法铺平道路,李亨不屑与与李林甫为伍,他知道李林甫此举是想找到一个挡箭牌,他也没有指望李林甫能够有什么作为,既然李隆基将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己,便是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自己一定要和房琯将此事办好。

李隆基下诏便是推行此法最大的保证。

朝廷有现在的情形,皆是朝臣皆思虑如何结党营私,谋求私利,不思施政实干,为民造福,李亨想以身作则,将国家放在了第一位,以正朝堂之风。

李隆基将括户之事的几位人选定下来之后,遂将目光移向房琯,“房琯,你是户部尚书,也是第一个提起行括户之法的人,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天下赋税以及丁户的情况,你来说说,具体该如何推行此法。”

房琯认真地整理了一下衣袖,恭敬地回答道:“回禀陛下,总结起来便是十二字的策略,‘设禁令,垂恩德、施权衡,为限制’四法。”众人皆将眼神移向了这个平时少言的户部尚书。

房琯接着解释道:“设禁令就是闾阎为保,互相觉察,以乡里为连坐,垂恩德即是令逃户返乡,朝廷提供返乡路费,施权衡即是对于那些在外乡安家,不愿意返乡的逃户允许他们就地附籍,为限制即是规定逃户在三十日内报到,朝廷便可既往不咎,若超出百日期限判为流刑,发配边州。”

刘羡之道:“房大人所言有条有理,只是臣以为第四点施权衡以三十日为期是不是有些太短,有些离家较远的逃户时间有些短促,不知房大人能否将期限放宽一点。”

“不知刘大人以为多少天合适?”

“百日。一来体现朝廷宽仁,而来令离乡较远的逃户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房琯想了想,“可以。”

李隆基点了点头,“好,此事就这么定了。”李隆基从龙案上拿起一个奏折,“朕还要向众卿宣布一个捷报,北庭兵马使安禄山大败突厥,将之前突厥占领的辖地都夺了回来,朕没有看错,安禄山果然有勇有谋,是我大唐的一员猛将。”

李林甫微微眯了眯眼睛,上前一步道:“陛下,看来张守珪眼光不差,其所荐之人果然是骁勇之将。”

李隆基最近热衷于边事,对于边境战事都非常的在意,此次安禄山取得大胜,李隆基也觉得颇为满意。

李亨道:“父皇,大唐有如此猛将说明大唐军队之威,儿臣以为,不可对其褒奖太过,以免滋长边庭以战求功之心。”李亨毫不附会圣意,其出发点皆是为大唐考虑,将心中所想如实说出。

李隆基此时心情大好,对征战之事李隆基答应姚崇三十年不求边功,对于李亨的诚恳之言也没有反感,点了点头,“太子是想让朕学习宋公当年不赏郝佺灵之法。”

开元年间的右相宋璟,曾经对用计谋获得突厥首领首级的郝佺灵不赏,令郝佺灵愤愤而终,边将从此没有一个贪渎边功,妄起事端。

李隆基现在皇权凌驾言官制度之上,并且大唐现在国力已经今非昔比,接着道:“但是立有军功之人赏赐也不可少了,安禄山,朕记住他的名字了。”

散会之后,李亨与李林甫房琯商议了一下具体细节。

除了括户一事,刘羡之每隔三天会阅览神燕阁秘密送过来的西域情报。

天际线的晚霞绚烂如火。

一直白鸽从远方飞来,飞入了长安城中的一个角落。

崔梦庭拿着一个小竹筒朝着正堂走去,崔梦庭走进屋内,行了一礼,“庄主。”将一个竹筒递了过来。

刘羡之合上名单,他接过竹筒,打开上面的蜡封,认真的看了起来,过了一阵他将纸条递给了崔梦庭,眼神移向他处,又靠在了软塌上。

崔梦庭接过纸条看了起来,过了一阵,道:“看来,她已经准备好了。”

刘羡之看着桌上冒着青烟的鎏金香炉,眼神幽深,用一种肯定的语气道:“九年前的那件事之后,我就知道会有这一天,张修和郭子仪定可以将其打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