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yylz.com

赵宋宫案说纷纭,道德烛影映斧声;若无赵普献遗诏,世间谁知金匮盟!

——第四十七回诗引

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却说宋太祖平灭南唐,欲发兵攻打北汉,遂于西元九七六年,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召御帝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并论发兵之事。兄弟二人交谈不愉,有争执之声,当晚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遂成宋初第一悬案。由是赵光义继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兴国大业,致天下太平。乃大赦天下,敕封功臣,任命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兄子赵德昭为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太祖与赵廷美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三个女儿皆为国公主。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并封其子孙官位。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者,都予以赦免。又提拔原晋王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罢黜元老宿将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张美等,将其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以便于控制。又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次科举就比太祖最多时猛增两倍有余,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

太宗虽然平安继嗣大统,便因闻朝中旧臣对太祖暴亡及自己得位缘由有所议论,为此忧虑不安,寝食俱废。逢赵普罢相后为政敌卢多逊所逼,遂自献太后遗旨于太宗,谓曰“金匮盟约”,以求复得重用。其后又使心腹众臣在朝野上下扬言,说是杜太后于十五年前即建隆二年六月得疾,临终时命太祖赵匡胤吸取后周因寡母帝幼失国教训,驾崩后必传位于御帝赵光义,休得传位己子,当时言道:“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乃是至孝之人,于是当即应诺,并召赵普入宫,共同立下遗诏,藏于金匮之中,谓曰“金匮之盟”。此事当时只有杜太后、太祖及赵普在场,故此今日除赵普之外,更无第二个人知道。太宗赵光义见此遗诏大喜,遂命诏告群臣,并命赵普再次入相。金匮遗诏一出,果然朝议渐息,但因太宗即位而被贬众臣却是不服,并搜集证据,传出“斧声烛影”之说,以暗喻太宗得位不正,且有弑兄之嫌。说是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在场。席间有侍者在窗外遥见厅内烛光摇晃,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道:“好为之,好为之!”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连夜进宫。但未知何故,王继恩并未出宫前去传宣秦王,而是将真光义于睡梦中唤醒,并向皇后禀道:“今晋王奉旨至矣!”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前来,不由大吃一惊,知是无力更改,乃对光义乞求道:“我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跪地而哭答道:“必与诸侄共保富贵,皇嫂勿忧也。”乃次日继位。

此番传说扑朔迷离,颇具戏剧情节,但传说者用心甚明,暗指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假传宋皇后诏旨,以晋王替代秦王得篡帝位也。此“斧声烛影”之说与“金匮之盟”之说针锋相对,后世史家又各执其一,以至成为悬案,千年以来争论不已,未知真假信伪。但若求其近者,本朝大臣兼史家司马光所著《涑水纪闻》记载此事,则极为鲜活,有若小说演义,又如亲临其境道:“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此段记载煞有其事,便连诸人动作及对话亦活灵活现,得非司马光早生了五十年,亲眼所见乎?

其后便有史家证谓: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治学谨严,此番记载应予采信,当为事实。且据宋朝史学家证实,除皇帝及尚未成年出阁皇子以外,依宋代宫廷制度,其他男子绝不能夜宿宫廷,因此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定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僧文莹《续湘山野录》所言弑兄。此说亦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若是照此说法,则打算篡位者并非太宗赵光义,而是太祖皇后宋氏矣。在此段记述中不难看出,宋后是欲令赵德芳入承大统,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宋后故此既惊且怒。但赵匡胤嫡长子乃为赵德昭,宋后又因何废长立幼,非欲立德芳哉!当时赵德芳年仅十八岁,从未参与朝中政务,职为挂名贵州防御使,从未至职,而且身为庶子,生母不详,可谓无名无权无人。赵匡胤一生雄才伟略,应不会拿江山社稷如此冒险。又且自宋代至今皆无史料记载,赵匡胤驾崩之时有召见大臣诏书,亦无大臣进宫记载,其无遗命传位赵德芳,是为宋后个人乱命必矣。当时赵德芳并无任何兵权,亦无朝中大臣支持,故不可能被太祖指定为嗣。

另赵光义当时奉召进宫时并非皇帝,而宋皇后称为“官家”,既不合礼法,亦无皇后气度,是有投诚讨好之意。若果有赵匡胤遗命欲立赵德芳,宋皇后应予质疑晋王何来,而非遽呼官家,此称更像是做贼心虚,阴谋被拆穿后曲意逢迎,从而祈求活命之举也。则宋皇后因何欲立太祖幼子德芳,而非嫡长子德昭哉?原来宋皇后并非太祖原配,至比嫡长子赵德昭还小几岁,赵德昭出阁离宫时宋后尚未进宫,并无亲情。幼子赵德芳却是生母不详,且被宋皇后抚养了八年,年满十七岁方才出阁离宫,二人之间是有母子亲情故也。因宋后见太祖猝死而无遗诏,故不惜冒险,越过御弟赵光义与嫡长子赵德昭,欲私立赵德芳。此一段公案众议如此,列位看官可以自行分析审疑,说话人就此按下不提。

至若宋太祖暴亡之迷,当时或不可解,但近世学术界倒颇有新论。其一是从医学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躁狂忧郁症。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不仅有酗酒恶习,且从开宝八年之后身体健康善急剧下滑。当年赵匡胤打猎时曾因乘坐不稳坠马,事后赵匡胤斩杀坐骑,从此再不打猎。其次是开宝九年四月,赵匡胤出巡洛阳时祭拜父母永安陵,痛哭跪拜之余,竟说出“此生将不复至”之语。永安陵距汴京不过数十里,太祖却说出如此丧气之言,是谓自知命不长久矣。果然返京之后,便为自己选定陵墓。赵匡胤死时五十岁,对比整个赵宋王朝十五帝,除宋高宗赵构活到八十岁之外,其余竟无一个活过六十岁者。太祖之父赵弘殷,亦是五十七岁而亡。可见赵氏家族遗传病,以及赵匡胤疯狂酗酒,致其英年早逝,并无可疑。此外,据吴蔚所著《宋史疑云》考证,“烛影斧声”之斧非指斧头,而是纸镇。太祖酒后激动之时以其拍案大呼,亦属正常,不足以此便疑其死于谋杀也。

且说太祖既崩,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这一日天气和暖,春光灿烂,巩义永昌陵前来了两个道者,一老一幼,站于陵前,肃立良久。书中暗表,此二人皆是北宋出色人物,乃是师徒,老者名唤陈抟,时年一百零七岁,少者名叫寇准,年方十七岁,正当风华正茂。陈抟对墓中人宋太祖叹道:“既便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可叹!千年方出如此一个圣主,奈生乃何迟,死又太早乎?虽奠三百年基业,却留北方遗患,后继无人可以平定者。”复又转身对徒弟寇准道:“两年之后,你当下山,辅佐太宗及其子孙保住宋室江山,以免华夏衣冠倾覆,尽沦为左衽夷狄。”寇准声诺,向陵墓拜了三拜,师徒二人向西而去,复归华山。自此后陈抟将一身法术尽授于寇准,复将鬼谷门之事详为说知,命其准备接替第五十代掌门赵普之位。史说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又自称希夷先生,信奉黄老之术,实乃神仙中人,后世之人皆以“老祖”呼之而不名。陈抟生于亳州真源县,十七岁时便受唐文德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后唐时曾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乃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在山上一睡四十余年,后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后晋天福四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作太极图,八年后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按下不提。

太平兴国二年秋月,陈抟率寇准下得华山,前来东京汴梁,要求进觐太宗天子,并自报名号。赵光义早闻希夷先生大名,急命请入殿上,命令设座于侧,相待甚厚。闻其已有一百余岁,极为艳羡,乃问道:“老神仙此前曾来汴京过否?”陈抟笑道:“二十年前,周世宗皇帝陛下因喜好烧炼丹药点化金银之术,曾令华州刺史将某送到朝廷,在此汴京皇宫中居住一月有余。”太宗闻听大感兴味,追问道:“则周世宗得传点化金银法术否?”陈抟微笑答道:“陛下为四海之主,应当以致力治国为念,因何留意这黄白方术耶?当时世宗陛下问时,某亦如此回答。蒙世宗不责,并命我为谏议大夫,彼时某已年届九十耄耋之岁,故而辞谢之。”太宗微感失望,于是又问道:“则先生此来,有何可以教我?”陈抟当面唤过身侧寇准,令其拜见太宗,然后说道:“囊自太祖皇帝即位之时,某便预知其与陛下兄弟皆为真龙天子,必能一统华夷,故此令首徒赵普助以天拓大宋基业,打下江山。今有小徒寇准在此,以遗陛下平定治理社稷,不知陛下可容纳否?”太宗闻说赵普是此老首徒,不由大为惊奇。

陈抟看见太宗脸色,便已知其心中所想,又微笑言道:“我知赵普而今不在朝中,故此前来请见陛下,以免其尴尬不便。陛下前番在他府中所见半部《论语》,实乃装幌,其床头之书,方是治国之策也,恐朝中诸臣闻知妒忌,故隐瞒之。此子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氏,幼年随我在华山及武当山游学道术,并颇通儒学及治国经略,所学与赵普相同,且犹有过之。因其年仅十六七岁,尚未成年,待至两三年后,只凭胸中所学前来参加科举入仕即是,勿需陛下破格提拔也。”太宗便愈加奇异,待寇准拜罢令其平身上前,仔细相了一相,不由点头道:“果然是仙家之徒,眉呈五彩目若朗星,非凡尘俗士也。”便令左右赠以通见铁牌,允其随时可也入宫陛见,各有司不得相阻,寇准复又参拜谢恩。因此十六岁得见天颜,亦是君臣缘分已到,故此先行提及,以为后日相辅两朝赵氏天子,平定天下之伏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