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yylz.com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六十一回诗引

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嘉祐八年三月,宋仁宗赵祯驾崩,遗命太子赵曙承嗣。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命赵曙继承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宣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赵曙欲为仁宗守丧三年,命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从,赵曙才收回成命。乃派韩贽等人向契丹通报新帝即位消息,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诏请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次年改年号为治平元年。英宗原名赵宗实,乃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也。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从不嬉游玩乐,穿用节俭朴素,便似儒者。

赵曙即位之初多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宫中旧日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调解两宫矛盾,韩琦与欧阳修乃入宫奏劝曹太后道:“太后侍候先帝多年,天下皆知太后贤德宽厚、仁慈通达,何与皇帝生隙耶?”曹太后不语。乃又来劝谏英宗赵曙道:“自古以来,贤明君主不计其数,何独称颂舜为孝子?母慈子孝,乃平常事也。若为父母不慈而子孝有加,才值称道。太后较之前朝郭后,相别何可道以里计哉!陛下只管尽人子之孝,太后定不会亏待陛下焉。”英宗若有所悟,便问当年郭后之事。

书中暗表,韩琦与欧阳修所说郭后,乃宋仁宗首任皇后也,是皇太后刘娥特意挑选进宫。宋仁宗当时看中骁骑卫上将军张美曾孙女张氏,欲立为皇后,太后刘娥认为张氏不如平卢军节度使郭崇孙女郭氏,于是立郭氏为后。刘娥去世后郭皇后失去靠山,且不懂谦让宽容,处处与后宫嫔妃争风吃醋,故而终掀废后风波。当时后宫有两美人尚氏、杨氏,都极得仁宗之宠。尚美人父亲且因女得宠而封官加爵,恩宠倾动京城。郭皇后对此大为不满,尚美人便常向仁宗诉说郭皇后不是,却有次恰被郭皇后听见。郭后不胜愤怒,上前要打尚美人耳光,宋仁宗过来劝架,却被郭后举手拼力打出,搧中颈部。因郭后指尖锐利,在仁宗颈中划出两道血痕,仁宗龙颜大怒,但却并未发作,遂引尚美人而出。时有宰相吕夷简乃太后刘娥心腹大臣,因力主将仁宗生母李氏以皇后之礼下葬,故被仁宗所重。郭皇后却谓吕夷简实乃阿谀奉承之辈,不过为人机巧,善能应对而得太后钟爱。宋仁宗便受郭皇后蛊惑,遂将吕夷简罢相。数月之后,谏官刘涣上疏陈时事,复说当年力请刘太后还政陛下,触怒太后几乎被杀,幸得吕夷简相救。宋仁宗复又觉得吕夷简是个忠臣,于是将其重新召回为相。吕夷简虽然官复原职,但对郭皇后怀恨在心,此时便借郭皇后误打天子一事,欲行报复。

宋仁宗被打之后,尚美人岂肯放过此等扳倒太后机会?于不断煽风点火。仁宗亦是越想越恼,宦官阎文应便趁机说道:“寻常百姓家妻子尚不能欺凌丈夫,陛下贵为天子,竟受皇后欺凌,实在骇人听闻也。”宋仁宗沉默不言。阎文应又指天子颈上之伤道:“陛下龙颈血痕宛然,不如指示执政宰相,若何处置?”仁宗遂派阎文应去召宰相吕夷简前来。吕夷简奉诏进宫,听闻皇后呈打天子之事,即说郭后失礼,不足母仪天下。宋仁宗道:“皇后虽然可恨,但废立大事,却有干清议。”吕夷简奏道:“光武帝汉之明主,其皇后仅因怨怼而废。况今皇后无嗣,又打伤陛下!”阎文应也在一旁附和。宋仁宗激愤,由此决意废后。

消息传开,朝中一片哗然。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同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等十余人联名上奏,称“皇后无过,不可擅废”。吕夷简早有准备,下令有司不得接纳台谏章奏。宋仁宗则抢在群臣发难之前下废后诏书,说郭皇后因无子嗣,自愿退位修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使居长宁宫。孔道辅及范仲淹等无法可想,竟违祖制,集体跑到皇帝寝宫门口进谏。内使在门后传话,命进谏大臣到中书政事堂与宰相对话。孔道辅乃质问吕夷简道:“为臣者对于皇上皇后,如子对父母者同。父母不和,子当劝和,焉可顺父而弃?”吕夷简争辩道:“废后一事非本朝首创,汉唐皆有先例。”孔道辅怒斥道:“大臣应导君王为尧舜,何要非引汉唐失德为准?”群臣闻言随即一哄而上,纷纷指责吕夷简。吕夷简招架不住,只好拱手说道:“诸公可去面见陛下力陈。”然后匆忙离开。于是孔道辅等人入朝,准备召集百官,与吕夷简当廷争论。然而宋仁宗圣旨突然传下,说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等冒昧径行,殊失大体,将孔道辅、范仲淹贬黜出京,其他进谏大臣罚俸半年。废后之议因此而定,群臣不敢再言。相比于郭后跋扈骄横,曹后则谦和宽容,天下尽知。仁宗晚年因爱妃张贵妃逝世,不顾朝中大臣劝阻,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当时正宫曹皇后犹然在世,但毫无争竞之举。以致此段历史被后人称为“生死两皇后”,可见曹后胸怀。

英宗听罢当年郭后之事,再思今日曹太后之贤,于是顿悟,遂向二臣逊谢,又亲至内宫向太后陪礼请罪,两宫矛盾立得缓解,和平共处。曹皇后于是在东门小殿听政,大臣每有所奏未能处决,曹太后便说:“卿等再商讨可矣。”从来不先说自己意见,恐落专断之嫌。曹后熟读经史,多借以处决政事,无不合乎情理。朝廷内外每日奏报有数十份之多,又都能一一记住纲要。曹太后虽然称制听政,但从不放纵外戚干政专权,检止曹氏家人及左右大臣错误行为,丝毫不肯通融,由是宫中省中一片肃然。次年夏天,英宗病愈,曹后就下令撤帘归政,英宗乃持诏不发,直到秋季方始执行,以表对曹太后敬避之意。

西元一零六三年,乃是西夏拱化元年。夏主李谅祚闻说仁宗驾崩,英宗即位,遂上书请求恢复宋夏边境榷场,曹太后不许。既而李谅祚遣吴宗等人为使入宋都汴京,恭贺宋英宗即位,吴宗以为宋朝礼部官员接待不周,遂当众出言不逊,其后又觉理亏,便不再言。回到本国之后,乃向国主进谗,怂恿伐宋。李诏祚为吴宗蛊惑,遂于当年秋季出兵秦凤、泾原,抢掠居民,杀掠人畜数以万计。宋朝遣文思副使王无忌去西夏责问,李谅祚不受。拱化二年,夏使吴宗再赴汴京恭贺正月元旦佳节,又与宋朝引伴使发生争执。宋使信口声称:“当用一百万兵,逐入贺兰巢穴。”吴宗回国后,便以此言回报国主。毅宗李谅祚认定此乃宋朝故意侮辱西夏,决以武力维护自尊。同年七月,遂率兵数万,攻略宋朝秦凤、泾原诸州,其后二三年间进攻持续不断。但宜只是警告,交战期间,西夏派赴宋朝使节依旧不绝。李谅祚力图既不与宋朝闹翻,以免宋朝彻底断绝岁赐贸易,使辽朝有机可乘;又须向宋朝显示西夏实力尊严。拱化四年八月,李谅祚又率步骑围攻庆州大顺城,身披银甲头戴毡帽,亲临阵前督战,被宋军流矢射穿铠甲,死里逃生。时隔一月,又遣使向宋请求时服及岁赐。宋朝颁诏谴责其反复无常,毅宗又不失时机上奏,保证履行前朝合约,于是两国关系恢复正常。

拱化五年,李谅祚诱杀保安军宋将。又企图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厮罗与辽国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先后收降吐蕃首领禹臧花麻及木征等,巩固西夏南疆,其后又归附辽朝,向辽进贡回鹘僧、金佛和《梵觉经》。正当李谅祚周旋于宋、辽、吐蕃部族之间,在内政外交上颇有作为之时,却忽于拱化五年十二月去世,时年仅二十一岁。群臣上谥号为昭英皇帝,庙号毅宗,葬于安陵,由其子李秉常继位。李秉常年仅七岁,由其母梁太后执政,母舅梁乙埋为国相。梁太后将朝政大权全部委之于亲弟,梁乙埋又与其亲信都罗马尾、梁太后侍卫罔萌讹三人组成后党,把揽朝政,排斥异己。李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在李谅祚时曾主持朝政,担任都统军,精通兵法熟谙边事,因不附梁氏兄妹,被梁乙埋罢官流放。此后十年间,梁太后姐弟擅权,连年向宋朝发动战争,借以牢掌兵权威势,并以此向宋朝索取厚赐。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且说宋英宗治平三年,赵曙同意司马光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请求,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书籍。赵曙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服务。司马光为报答英宗知遇之恩,几乎将此后毕生全部精力皆耗于《资治通鉴》编纂,皓首穷经,费时长达十九年之久。除司马光之外,当时著名学者刘恕、刘攽、范祖禹亦皆参与书局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子司马康任检阅。其后司马光将《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名为独乐园,当时洛阳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学术中心。《资治通鉴》成稿之时,司马光已是老态龙钟,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向皇帝奏道:“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成书不到两年,便积劳而逝。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宋太祖灭后周前,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与各方面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发展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曾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近代梁启超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历代口碑如此。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