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遗 第35章 中国汉服

作者:ws木头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25 21:01:15
最新网址:www.bquge.cn

作者:ws木头人,

汉服,是汉朝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和汉装。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历经多个朝代,一直延续直到清代。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考古学家在《马王堆三号墓遣册》提出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

(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以及制度)。

汉服,作为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国汉服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汉服的基本形式在炎黄时代已初具雏形,并在周朝得到规范制式,到了汉朝时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服的主要特征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中虽有局部变动,但基本保持不变,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汉服不仅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也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和信仰它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

早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汉族人民就已开始了制作和穿着汉服,到了秦汉时期,随着中国统一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汉服的样式和制度也逐渐成熟。

在汉朝时期,汉服已经成为了汉族人民的日常服饰,并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关于汉服的最初起源,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服装产生是在战国时期,而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标志着汉服文化的开端。

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经过多个朝代的变迁,直至明清和近代,汉服一直是中国汉族人民的主要服饰形式。它不仅体现了汉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翻阅一些古籍和史料不难发现,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史记》里详细记载了:“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大约五千多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

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

由此可见,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秦始皇废除了周王朝中最核心的六冕服制,建立自己的新官服体系。尽管这些动作都很生猛,但其实当时的总体服装风格仍未脱离汉民族特色,后来,秦代的服制绵延了整个西汉。

西汉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

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时上着襦,下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

现代人看到汉武帝戴冕出现在画像当中,其实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直到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倡导儒家,才恢复冕服制度。

至东汉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

汉明帝是中国汉服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恢复了自周代灭亡以后被荒废的冕服制度,上承周礼,下启百代,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整体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这也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人继思想领域后在衣冠领域的一次文化复兴。

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

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

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

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贵族女子面部还有鹅黄、花钿、妆靥等。

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衫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衫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中唐时期的衫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明代汉服最初继承了宋元的对襟穿成交襟的衣看风格,并逐渐出现了竖领和盘扣等新的服装工艺,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与唐代汉服相比,明清汉服衣裙比例明显倒置,上衣逐渐变长,露裙的长度缩短,形成端庄大气的风格。

明代袖型逐渐增宽,并有褐袖结构,明晚期袖子由宽变窄,转变为披风警衣般的敞口式。还出现了立领、比甲(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胄甲(军士服饰的一种胖袄)、袄裙(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条短小的腰裙)和曳撒等新款式。

到清代初期,是满族人统治天下的顶峰时期,一度出现盛行大清盛世,受政治影响的打压,男装汉服被迫中断,改穿满式袍褂,而女装尚留存大明遗风,如竖领大襟或对襟衫子。

中国,幅员辽阔,而这片土地上也有着无数朝代的更迭,在留下无数的瑰宝之余,汉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也是璀璨耀眼的瑰宝之一。

不论是从出土的服饰里,还是在现代拍摄的古装剧里,我们也能窥探到在朝代更迭中,古人的审美也在随之变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最受喜爱的晋、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汉服吧!

汉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剪裁与结构:采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注重人体曲线的展现。其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连呈平面结构,“中”则体现了汉服的对称特点,左右均分。同时,宽大的袖子和裙摆也是汉服的一个显著特征。

2、交领右衽:“交”指的是衣裳的交叠穿着方式,而“右”则表示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这是汉服一个独特且重要的特点。

3、系带隐扣:汉服几乎不使用纽扣,而是通过系带或佩绶等方式收束和装饰,形成隐扣系带的特色。

4、色彩图案:色彩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红、黄、蓝、绿等颜色,并常绣有云纹、龙纹、凤纹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5、材质工艺:常用的材质包括丝绸、麻布、棉布等,透气性好适合夏季穿着;制作工艺精湛,如刺绣、织锦等都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6、兼容并蓄: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样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样式和风格,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服饰大系统。

7、宽袍大袖:无论是传统汉服还是现代设计的汉服,都保持了宽袍大袖的基本款式,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感觉。

8、注重礼仪场合:根据不同场合和礼制区分为礼服、常服、便服等多种类型,体现了古人对于礼仪的高度重视。

汉服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穿着汉服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展示古代汉族礼仪的庄重和典雅。

2、审美文化:设计注重线条流畅和色彩搭配,强调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一种潇洒飘逸的美学原则。

作为中国五大国粹之一的汉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反映了古代汉族人民对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传统手工艺文化制作过程中融合了多种精湛的技艺如刺绣、印染等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元素。这些手工艺术不仅展示了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也丰富了汉服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有以下几种概论。

1、晋制汉服

在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王朝变更频繁,因此服饰文化受到各民族的影响,而“魏晋风流”是最好诠释晋制汉服的特色的词语,本身魏晋风流是指当时人们洒脱随性、率真的风格,但其行为风格也会影响当时的审美特征。

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晋制汉服为一片式破裙搭配长袖交领上襦,再穿着一件略微宽松的交领上襦或者半臂,古时候的“叠穿”也相当有韵味,而宽大的袖口略显仙风道骨,较高的腰际线,使得不管男女整个身形更显高挑俊逸,颇有潇洒之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晋制汉服的确存在,但与之相关的“魏晋风”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晋制汉服在衣摆下方会有一块布料衔接,称之为“腰襴”,破裙则为多块梯形布料拼接而成,使其裙摆自然褶皱,常见款式为八破裙。

2、唐制汉服

唐朝时期也是男女最为平等的时代,因此不论男女的思想都比较开放,女子在穿着上的自由度也极高,裸露胸口的搭配也十分常见。

而相信大多数汉服爱好者们都是有唐制汉服入坑的,因此也有了一句有趣的调侃“始于齐胸,忠于明制”,没错,唐制汉服最为经典的代表就是齐胸襦裙了,雍容华美又不失灵俏。

齐胸襦裙的裙头设在胸口上,随着裙身垂坠而下的柔和线条,不仅能够打造胸部以下全是腿的高挑姿态,同时对于身材的包容度也十分的友好。而穿着齐胸襦裙就很有少女的味道,青春灵动,一度成为现代人选择唐制汉服的首选。

常见与齐胸襦裙相配的有交领上襦和对襟上襦,当然也有少数的坦领、圆领等上襦的面料可以挑选比较轻盈透薄的款式,在夏季穿着时,也不会闷热。

不过对于齐胸襦裙目前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最为寻常的就是一片式和两片式,的确,两片式齐胸襦裙是为了更方便穿着、不易掉落而改进,因此称之为汉元素也能避免踩雷。

3、宋制汉服

宋朝时期尽管富庶,但也是长年战乱,加上受到“儒学”的影响,因此尽管宋制汉服还是沿袭唐制大部分的形制,却抛开了唐制的华美,开始走向了内敛雅致,还带着丝丝缕缕的休闲惬意的韵味,也就是现代人审美中的“简约美”。

目前最为流行的宋制单品有抹胸、衫袄、褙子、背心、百迭裙、两片裙以及裆、裤(可简单理解为宋裤),具体的搭配“公式”是(抹胸 褶裙 长衫或者褙子),随心所配,随性自在,更为接近日常。

现代很多人表示无法区分衫、袄、褙子,其实只需要记住单层为衫,双层为袄,膝上为短,膝下为长就行了,而褙子则是一种长至脚踝的外衣,两侧开叉至腰,整体比较修身。

同时,不得不提到在宋制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妆容,那就是珍珠面靥,在不少影视剧中都有还原,意外的在清雅的造型中平添了精致美质感。

4、明制汉服

不得不再提到这句话“始于齐胸,忠于明制”,明制汉服完全就是将大气、端庄等高级的词语打在了公屏上,因此也使其成了不少大佬们最终的“归属”。

而在明朝时期,实实在在规定了汉服服饰制度,用“根正苗红”来形容明制汉服一点也不为过,因此不用担心形制是否存疑等问题。

明制汉服中,同样也有衫袄之说,这一点也不需要过多介绍,不过在领口就得细细划分了,不然容易闹笑话,衫袄的领型分为直领、圆领、立领(竖领),而各自又有大襟(斜襟)、对襟的细分,立领斜襟长衫搭配直领对襟长比甲(领型同适合于比甲),尽显端庄优雅。

而下身搭配的马面裙在“大明少女”的穿搭中出镜率也极高,可以说一切皆可马面裙,将其混搭现代装、其他朝代的服装皆可。

马面裙两侧有褶,中间光滑,极佳的垂坠感使其行走时摇曳生姿又不觉轻佻,将女子的秀美婉约与大方稳重完美的糅合。不过,马面裙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腰臀比太大的小伙伴会炸褶,很影响视觉效果!

当然,汉服文化的灿烂并不能被这短短的一篇文章概括,以上服装也仅仅是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着装而已,而在形制之外,其实还有无数的服饰工艺让人惊艳并惊叹古人的智慧。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穿着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尊重,汉服曾被遗失在历史洪流中,随着民族自信的重拾,也一并被当代年轻人热爱着,随着现在市面上汉服的流行开来,汉服更加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意识的增强。

这种文化认同感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他们通过穿着汉服来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同时,汉服也促进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中华非遗宝典文化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不停进步和发展,汉服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流行开来,让我们有目共睹,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中华非遗文化。

(本书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