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真相集 第335章 隋唐篇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02 07:48:21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第一集天王下山

字幕:公元589年,隋朝开皇九年,南陈祯明三年,农历己酉。正月二十二日,杨广率领大军攻入南陈国都建康,俘其国主陈叔宝以归,隋朝就此统一全国。

西岳华山之巅,松下凉亭之中。

一名容貌奇伟中年男子,观看两个须发皆白老叟弈棋。两位老叟一个穿白,一个着绿,穿白者乃鬼谷门第三十五代祖师李冲,着绿者乃华山道派祖师萧锋,各已一百五十余岁。

一局棋罢,李冲投子而起,笑道:又输我兄半目!看来这华山灵气,尤胜于嵩山也。

萧锋哈哈大笑道:鬼谷神算,哪个不知?师兄此是有意相让,欲速罢棋争,吩咐正事而已。你们师徒便在此亭间说罢,我自去喂鹤。

于是留他二人坐在亭中,自己闲闲下山,前往竹林精舍去了。

李冲见萧锋离去,便对那个观棋中年男子说道:本门第三十八代掌门杨素,自从相助隋国公杨坚取得天下,一统华夷以来,心胸逾见其狭,且助杨广为虐,天怒人怨,命不久矣。你这便下山,取其五胡令牌、本门《鬼谷秘籍》以归,勤加习练书中奇术,以助太原唐公李渊平定天下,推倒隋家江山,救万民于倒悬。别不多嘱,这便起行。

字幕: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祖籍陇西狄道。鬼谷门传人,李冲弟子。

李靖叉手领诺,方欲离去,李冲唤住,自怀中掏出一枚玄铁令牌,并一卷帛轴,递予弟子道:此乃本门掌门信物,一谓定唐令,一谓《鬼谷历代掌门谱序》。借此令牌,可号令我门下弟子及江湖各派,共襄反隋兴唐大业;凭此兰谱,可择江湖上后起之秀,授其艺业,培养下代掌门。你取得五胡令之后,便即融化,打造成利刃,以为掌门之兵可也。

李靖肃立领命,然后倒地四拜,恭受两件掌门信物。起身检看令牌,见有手掌大小,入手沉重,乃是千年海底玄铁所制。牌分阴阳双面,顶端皆有“定唐令”三个殷红篆字。阴面上镌“鬼谷掌门,天下听命”八字阳文;阳面上刻“灭隋兴唐,远诛不臣”八字阴章。

李靖观罢会意,将定唐令纳入囊中,再展开帛书卷轴,见上面密密麻,皆是历代掌门人之姓名、称号,甚或官职。见其上云:

鬼谷门创派祖师—东周王禅、王敖,道号鬼谷双子;二代祖师—田齐军师孙膑;三代祖师—燕国上将军乐毅;……三十八代祖师—隋太师杨素;三十九代祖师—唐卫公李靖;四十代祖师—唐英国公徐世绩;四十一代祖师—唐梁公房玄龄;……

李靖看罢,想了一想,笑道:师父,若依此兰谱而论,弟子乃是师父亲传谪系之徒,虽然掌门晚于杨素,然而却又高出其两辈,当唤梁武帝萧衍为师兄也。

李冲闻罢怔了一怔,忽仰天大笑道:“果然如此,一点不差!则你便以师祖身份,去找你徒孙的晦气罢。

说毕,将大袖一抖,飘然出亭,瞬息不见。

李靖不由搔搔头顶,口中咕哝道:徒儿乃是据实而言,有甚好笑?

于是回到居舍收拾行囊,便即寻路下山,逶迤直奔长安,往越国公府而来。

画外音:李靖到长安求见杨素,此后便在越国公府奇遇骊山派师妹红拂女;红拂盗牌夜奔李靖,再与虬髯客结拜,人称风尘三侠。

隋开皇十年五月,京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颁布诏令,继续推行北周以来府兵制。中央设十二卫府,扩大府兵实力;十二卫分别设置大将军,直接受皇帝控制。又改革军民籍制度,实行兵农合一;士兵总称卫士,始具禁卫军性质。由此改革,使府兵制日趋完备。

杨坚性好猜忌,既以奸诈夺得帝位,因而常令左右监视内外官员,但有过失即加重罪。每于殿堂杖杀大臣,执刑者若是手下留情,有挥杖不重者,也要遭到杀害。

隋平南陈以后,尚书右仆射苏威撰写《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读,因此士民抱怨。江南大族传言,说隋朝欲将江南百姓都迁徙到关内,于是远近惊骇。

时有婺州人汪文进、越州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俱都起兵造反,各自称天子,设置百官。又有乐安、蒋山、饶州、温州、泉州、杭州、交州等地反叛,叛首都自称大都督,起兵攻陷州县。在南陈故地各郡,几乎都有反叛发生,势力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千人;叛军互相声援,抓获隋朝县令,或抽其肠,或割其肉为食,以反对诵读《五教》。

各地告急文书入京,犹如雪片。

隋文帝闻报大怒,诏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奉命率师出京,向南征伐,将欲济江,先使始兴人麦铁杖为斥候,头戴束藁,夜渡长江去刺探贼情。麦铁杖往返数次,终被叛军所擒,派三十人持兵看守。

麦铁杖候至夜半,磨断绑绳,并取贼刀,将三十名看守军士斩杀皆尽。

却并不逃走,而是从容挨个割下死者之鼻,纳入怀中渡江以归,来向元帅报功。

杨素闻罢其事大为惊奇,遂奏授麦铁杖仪同三司。既知叛军虚实,遂率水军从杨子津渡江,击败叛首朱莫问于京口。

随后乘胜进军晋陵,再平定叛首顾世兴、叶略,擒获沈玄兵。

叛首高智慧据守浙江东岸营垒,连绵一百余里,战船布满江面,甚为雄壮。

杨素将命进军攻打,部将来护儿劝道:吴人向来悍勇敏捷,善于水战,且怀必死决心,难与争锋。便请大帅严阵以待,只给末将奇兵数千,偷渡浙江,袭敌后营,使其退而无路,进不得战,此韩信破赵之计也。

杨素喜而从之。于是来护儿率领轻舟数百艘,趁夜幕渡江,径直登上浙江东岸,攻破高智慧后营,纵火焚烧其垒,烟焰冲天。

叛军正全力对峙西岸官军,回望后方营垒起火,十分恐惧,一时军心大乱。

杨素望见敌营火起,便知来护儿已经得手,便令击鼓鸣号,率军渡江。由是隋军奋勇进攻,叛军溃败。

高智慧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顺江口而下,逃入海中。杨素紧追不舍,率军跟踪追击,直达海边,高智慧借地利精熟,复逃入海岛。

杨素欲沿海岸线南下,继续平剿余匪,命召行军总管府记室参军封德彝,前来议事。

字幕:封德彝,实名封伦,祖父东魏骠骑大将军兼司徒封隆之,出身将门。

封德彝因闻元帅召唤,急唤小舟前往,未料登舟时失足落水,立被覆没。

从人大惊,会水者急纵身入海,七手八脚,将封德彝救起,得免一死。封德彝回己船换过衣服,急急来见杨素,从容商议军情,落水之事绝口不提。

议罢军情,传令官将适才险事诉之,杨素惊问:参军因何不言?

封德彝答道:不慎落水,彼私事也,何足相告!

杨素不由叹以为奇,继而大笑。

封德彝抛开落水之事,遂献计道:高智慧匿于海岛,我若分散兵马往剿,因失地利,必遭其埋伏;不如不予理会,往剿他处叛军。

杨素:参军以为当先剿何处?

封德彝:末将闻说汪文进自称天子,命蔡道人为司空,把守乐安,距此甚为近便。且其必以为我正与高智慧相持,无力他顾,因此不防。移兵击之,必获大胜。

杨素深以为然,遂命舍弃高智慧军,连夜移兵向南,往攻乐安。

于是水陆并发,连续三日行军,突至抚州,对乐安叛军发动猛力攻击。蔡道人果然毫无防备,一战而溃,抚州之地遂告平定。

杨素继又率军进讨,浙江及江西诸郡全被陆续平定。恐有残匪未靖,另遣行军总管史万岁率军两千,搜索山林,剿清余匪。

史万岁领命,乃复东向金华郡,经小道翻岭渡海,更入深山密林,于路攻下无数叛军所盘据溪洞,每战必胜,愈行愈远。

因转战一千余里,前后共经过七百多次战斗,一百多天毫无消息。

杨素驻兵四月不闻其讯,数十批哨探斥候皆都回报绝无影响,不由心焦如焚。

诸将皆谓:此地皆是崇山峻岭,人烟罕至之地,史万岁若非中贼埋伏,便是误入烟瘴并发之所,全军覆没矣。

杨素闻言,愈加焦躁,喝道:如有再言及史将军与其部将不能还归者,杀无赦!

诸将闻言,皆都噤若寒蝉,不敢再说。于是在此一百多日之中,杨素不能久等史万岁归来,遂又率军转向温州,经略东南沿海。

隋军继续南征,先打败叛军首领沈孝彻,随后由陆路挥兵天台山,直指临海县,一路追捕溃逃叛军,前后战斗一百余次。

高智慧因缺水少食,在海岛中不能久居,果又率领部众登岸,退保闽越。

如此征战年余,隋文帝不忍杨素长期在外勤苦奔波,风餐露宿,遂遣使传令征召,命其乘坐驿站传车回朝休养。

杨素奉诏大为感激,但至京未久,复又上疏,认为叛军残余尚未肃清,恐留后患,又请出征。文帝从之,杨素于是又乘坐传车来到会稽。询问史万岁时,仍然未归。

当时浙江叛军首领,最具实力者乃是王国庆。因闻隋军主帅已被皇帝召回长安,便谓万事大吉;又自以为海路艰难险阻,北方人不习惯驾船航行,于是根本不加防备。

不料杨素率军突然渡海来到,王国庆惊慌失措,弃城而逃。余党四散,大半逃入海岛,另有少半则据守溪洞不出。

杨素分派部将,水陆两路追捕。

如此又过月余,杨素料到王国庆走投无路,处境艰难。遂秘派使节穿林入洞,持亲笔书往劝王国庆,劝其只要除掉高智慧,便可赎罪免死。

王国庆闻此大喜,又见是隋军大帅亲口允诺,遂果然设计抓获高智慧,送交隋军大营,杨素在泉州将高智慧斩首,话符前言,便许其余党及王国庆投降。

高智慧既被斩首,王国庆投降,江南大部分地区便被平定。

杨素平定江南,便欲班师还朝,只是始终无有史万岁消息,由此犹豫不决。由是大宴诸将,庆贺平叛得胜,并于席间讨论史万岁之事。

诸将鉴于前番元帅暴怒,便即不敢接言,只顾埋头大嚼;杨素见此,哭笑不得。

当日席散,诸将皆出,杨素独坐帐中。忽见火头军头风风火火报进,面带喜色,至帅案前施礼未毕,便呈上一物,说道:大帅请看,史万岁将军书信至也!

杨素又惊又喜,伸手一把抢过,却见是个竹筒,其封已启,里面露出一卷丝绢。

急忙扯出,展开看时,只见图文并茂,起首一行字道:末将已尽剿山匪,今迷路不出。无论何人得此绢书,望速报杨大元帅,派兵接应!

下面却是地图,标明自己所在位置。

杨素激动欲狂,便问火头军头:此书从何得来?

火头军头:今晨我部下军士前往溪中汲水为炊,在山溪中捞得,上交末将。末将因不知是何物,故而启其蜡封,方知是史将军求救之书。未经元帅许可,私启密书,请领罪罚。

杨素闻言一怔,复冲那火头军前胸连捶三拳,大笑道:卿有大功,何求罪罚?

然后连唤中军:速派五百将士,缘溪往上游寻找!

话音未落,只听咕咚一声,那火头军长倒地,昏迷不醒。原来杨素本是有名上将,神力惊人,那火头军长身无内功,怎禁得他连续三拳捶击?

杨素见他摔倒昏迷,这才醒悟,急命侍卫扶出,去找医官疗治。

那火头军长直在榻上卧病半年,方能下地行走,并对家人说道:世间之事难料,宁有以老拳奖赏有功之士耶!

杨素闻而绝倒,遂命赏其百金,复连升三级,此乃后话,表过不提。

只说中军率领五百军士,缘溪往上游接应,终在第五日寻到史万岁,接回大营。

众将皆随元帅迎出大营以外,见史万岁及其两千部将俱都枯草缠头,灰土满面,须发皆乍,浑如野人一般,俱都大笑。

杨素由是奏凯班师回朝,并向朝廷奏报史万岁之事。

隋文帝连声称奇,除叙赏此番随征诸将之功,另外特地赏赐给史万岁家人十万钱,部下将士各一千钱,以为抚慰。越国公杨素功高盖世,隋文帝更是大加慰劳。

由是杨素战无不胜,称为当世名将。又为隋文帝贵幸,言无不从。跟从杨素出征将士,虽有微功必录,故虽残忍,士亦愿从。

便在杨素征南之际,岭南来报:番禺夷族王仲宣起兵造反,岭南各族首领起兵响应,包围广州。广州行军总管因中流矢战死,请旨定夺。

隋帝大怒,诏令副总管慕容三藏为检校广州道行军事,又令给事郎裴矩巡抚岭南。

字幕:裴矩,本名裴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县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父名裴讷之,曾为北齐太子舍人。

裴矩奉旨南征,进至南康,募军数千,并发岭南。

王仲宣闻说隋师南来,遂遣部下别将周师举,率军围攻东衡州,以牵制官军。

裴矩与大将鹿愿联手,率军打败夷匪,擒斩周师举,随后进军至南海。

与此同时,高凉侯夫人冼英举全族归附隋朝,并遣其孙冯暄引兵来救广州。

未料冯暄与贼将陈佛智素来友善,因此故意逗留不进。冼夫人闻而大怒,遣使执拿冯暄下狱,更遣孙盎为帅。

孙盎出讨番夷叛军,一战而胜,阵斩佛智。于是挥军大进,与将军鹿愿合兵于南海,再与慕容三藏合击王仲宣军。

王仲宣力不能支,部众皆溃,于是广州获全。

洗夫人此时以八十余岁高龄,亲被铠甲,骑乘介马,张罗锦伞,引彀骑卫,随从裴矩巡抚岭南二十余州。苍梧首领陈坦等皆来谒见,岭表遂定。

岭南平定,广州危而复安,裴矩遂凯旋班师,回朝复命。

隋文帝杨坚大喜,谓尚书左仆射高颎及内史令杨素道:韦洸昔率二万精兵,不能早度南岭,朕每患其兵少。今裴矩以三千弊卒径至南海,有臣若此,朕亦何忧!

高、杨闻之,皆起身道贺。文帝叙此战功,乃拔裴矩为民部侍郎,拜冯盎为高州刺史。追赠洗英先夫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洗英为谯国夫人。命在岭南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官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授予便宜行事之权。仍敕以夫人诚效之故,特赦冯暄按兵逗留之罪,拜为罗州刺史。

隋文帝正妻独孤皇后闻而甚奇,另赐冼夫人首饰满箧,以及宴服一袭。

冼夫人领受皇封,向北叩首谢恩,乃将独孤皇后所赐首饰、宴服盛于金箧,敬供深藏。又亲自检点,并南朝梁、陈,二朝历代皇帝所赐宝物,分门别类,各藏一库。

由此每到岁末年初,大会家族子孙,祭拜先祖已毕,便将历代皇帝所赐陈列于庭中,以示子孙,并训戒道:我事三朝数代君主,不敢妄自尊大,惟用一颗忠顺之心而已。今历朝天子所赐之物具存,此其报我也。汝曹皆须念之,当尽赤心于中原天子!

画外音:冼夫人名英,乃是南北朝时高凉郡俚人首领,嫁于高凉太守冯宝。夫人善于结识英雄,一生审时度势,虽割据岭南,但未曾称王称帝,而遥尊中原朝廷。历经梁、陈、隋三朝,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先后被三朝七代君王敕封,被尊称为岭南圣母。《隋书》、《北史》均为其立传,实为历代巾帼中所罕见。

当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亡叛。冼夫人遣长史张融上奏赵讷罪状,隋文帝遣使查访,得其赃贿,遂将赵讷依律治罪。

洗夫人复以朝廷名义,晓谕岭南各州俚、獠百姓,所到之处皆降。

隋帝大喜,遂封赠冼夫人之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公。

字幕: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二月戊午,吐谷浑可汗夸吕遣使到隋朝纳贡。

吐谷浑得悉南陈亡国,非常害怕,逃往远方,依险自保,不敢再来侵犯虏掠中原。其后夸吕去世,子世伏继承汗位,遣其兄子无素向隋朝奉表称藩,并请将女儿进献隋帝后宫。

隋文帝纳其贡献,但拒绝送女入宫之请,并对无素说道:孤若依从世伏之请,恐别国定会竞相仿效,则无由拒绝矣。朕爱天下百姓,何敢征取天下美女,以充实后宫耶?

无素还国,向叔父极力称赞隋帝之德。

世伏笑道:你道其真心是为天下百姓计乎?其是纵有其心,无有其胆也。当今中原天子惧内如虎,当我不知耶?

无素听罢,目瞪口呆。自此之后,西域诸胡皆知隋文帝害怕独孤皇后,俗谓惧内者。

次年春二月,己巳。隋文帝以蜀王杨秀为内史令,兼右领军大将军。国子博士何妥与尚书右仆射苏威争议政事,素来意见不同,各不相让。

苏威之子苏夔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因敏辩而负盛名,士大夫多依附之。及议乐礼于朝,苏夔与何妥又各有所持,互不相让。文帝诏命百僚署其所同,百官因惧苏威官高爵显,故此赞同苏夔者什有八九。

何妥见状恚怒,遂愤而上疏: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为朋党。省中呼王弘为世子,李同和为叔,言二人如同苏威子弟。

上疏已罢,复觉犹不解恨,又附札片密奏,告发苏威以不正当手段,为从弟苏彻、苏肃谋求官职等数项罪行。事实俱在,赃证皆全,图文并茂。

隋文帝览奏,大为疑惑,便命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彻查此事。

二人奉命调查,终证何妥所奏,基本属实。隋文帝大怒,遂免除苏威官爵,令回家闲居;卢恺免官除名,受牵连获罪名士,多达百余人。

不久隋文帝警觉,便道:苏威有德,我被小人所误矣。

于是诏命苏威,可以参预朝会宴请。

冬十月,己未日。新义公韩擒虎病卒,享年五十五岁。十二月乙酉,以内史令杨素为尚书右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

杨素秉性粗疏而有辩才,对他人随意褒贬。在朝中甚为推崇高颎,尊敬太常卿牛弘,倾心结交薛道衡,而轻视苏威。其余当朝权贵,则大都受到杨素欺凌侮辱。

时有右领军大将军贺若弼,自谓功名远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因见杨素为仆射,自己仍为将军,每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被坐免官,怨望愈甚。

隋文帝闻之,命将贺若弼下狱,并派狱吏问道: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你每扬言“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

贺若弼答道:高颎乃是臣之故人,杨素亦乃臣之舅子。臣知其为人,诚有此语。

杨素闻听而大怒,遂唆使公卿上奏,说贺若弼对朝廷心怀怨望,罪当处死。

隋文帝览群臣之奏,心怀不忍,遂复使狱吏传话于贺若弼:朕虽有意赦卿,但众臣守法不移,必要问罪,卿可自求活命之理。

贺若弼还奏:臣恃至尊威灵,将八千兵渡江,擒陈叔宝以归,窃以此望活可否?

文帝答复道:平灭南陈之功,朝廷早已格外重赏,何用追论!

贺若弼答道:臣知已蒙格外重赏,今还以此功格外望活。

文帝闻此,略有回心转意,终惜其功,特令除名免死。岁余之后,复其爵位。

开皇十三年,汉传佛教禅宗二祖慧可遭人诬告,被迫害致死,寿一百零七岁。

镜头闪回,叙述慧可往事。

字幕:慧可俗名姬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人。其父名寂,小康之家,并无官职。

在慧可出生之前,姬寂每每担心无子,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终有一天黄昏,感到佛光满室,妻子怀孕,十月胎熟产子。

姬寂为感念佛恩,故为儿子起名为光,别号神光。姬光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游山玩水,不好持家立业。

后来接触佛典,乃道: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

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出家念头。父母起初不允,苦口婆心训导,然见其志气不可改移,只得许其出家。

姬光既得父母允诺,欣喜若狂。因秉承儒家教义,不敢离家甚远,遂至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接受具足戒律。

此后姬光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经过多年学习,虽明经教之义,然对生死大事不明,尤怀迷惑不解。

三十二岁时,姬光回到香山,放弃单纯追求文字知见之行,开始实修。由是从早到晚打坐,望能借禅定力量解决生死问题。

如此八年,有日禅定,突见神人喝道:子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

姬光接受点化,于是改名神光。次日晨光初起,神光便感到头疼难忍,不由大叫。

宝静禅师闻声而至,问明症状,难以决断,便欲下山寻找郎中,请回寺中为其治疗。将欲转身出门,忽闻空中有声言道:此谓脱胎换骨,并非头疼之疾也。

宝静禅师观其顶骨,便如五峰隆起,遂对神光道:此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则分明是说,少林寺达摩大师,将是你本师也。

神光大悟,乃辞别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到达摩祖师面壁之所,朝夕承侍。

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不予理睬,更无教诲。神光并不气馁,反而愈发恭敬虔诚。由此每天从早到晚,饿食困睡,谨守洞外,丝毫不敢懈怠。

未知春秋几度,此岁腊月初九之夜,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鹅毛大雪。神光依旧站在洞外,一动不动。天放亮时,积雪居然没膝。

直到此时,达摩祖师才慢慢回过头来,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

神光再拜答道:弟子并无所求。惟愿和尚慈悲,大开甘露之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神光听闻祖师教诲,当即拔刀斩断左臂,以右手擎之,呈于祖师面前。由是鲜血狂喷,染红身周丈余之地,白雪皆为赤色。

达摩祖师为其虔诚感动,说道: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求亦可在。

于是亲为神光裹伤治疗,并取法名慧可,收为传人。慧可不顾伤痛,急于闻听无上妙道,于是便问师祖: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闻而甚觉茫然,便道: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答道:将你心来,我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良久,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罢祖师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观遍诸身,并无一个实在心可得,也无一个实在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之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身边学道,时间长达六年,精究一乘宗旨,继承祖师衣钵,成为禅宗二祖。

东魏天平初年,慧可到达邺都,大弘禅宗妙法。

当时道恒门下徒众千人,诬指慧可所说法要是为魔语,密遣弟子群出,诘难慧可禅师。但弟子即闻慧可说法,欣然心服,反为其徒。

慧可传法三祖僧璨之后,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有人见其混迹市井之中,于是问道:法师乃是道人,何故如是放浪形骸?

慧可听闻路人如此相问,一反雍容常态,回言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旁观众人大笑,齐说此僧寿至百岁以上,却被心魔所缠,将至疯癫。此事但被本城僧人闻知,却谓此乃极深禅语,妙用无穷,于是慧可名声大噪。时有辩和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其徒渐渐离席,跑去跟随慧可学禅。

辩和见徒弟皆叛,不胜恼恨,便到县衙诽谤慧可,谓其散布异端邪说。知县翟仲侃听信辨和诬告,对慧可加以非法,将其迫害致死,尸体投入漳河。(本集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