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第382章 针对和谈相关准备(40)

作者:熊猫大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29 07:11:03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阿丽腾且吉巴巴是“江格尔第七曾祖阿尔格祖拉汗五个儿子中的第四子”,乌森塔尔贡谷赞是“多格新希尔格主人波格德的五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大尔布斯大拉汗的儿子”,昆都嘎尔塔撒巴尔是“塔科塔科汗的第四子,英勇的巴尔阿尔期朗汗的孙子,巴音达来阿力大尔汗的儿子”,多格新哈尔撒那力是“多格新希尔格五个儿子中的第五子布丽恩克尔汗的儿子”,多格新阿丽腾阿染是“多格新希尔格的第三子”,科力密尔齐科吉力干是“塔科塔科(也写塔阿力科、塔阿布科)五个儿子中二子大尔布斯大拉太爷的直系”,他们都跟江格尔同根同源,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10、匈奴帝国初期,破东胡、“夷灭月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后控制“西域三十六国”。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史诗中赞美江格尔之英勇无比,说到“把40个可汗之国(也有49个可汗、70个可汗部落),臣服于马蹬之下”,还有如:“四洲可汗、四十万大众”的说法。

11、东胡向冒顿单于提出的三项侮辱性要求:头曼时期的宝马、冒顿单于阏氏(冒顿的妻子)、匈奴和东胡之间的一块弃地。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敌人向江格尔所提的三项侮辱性要求:阿染扎安棕色骏马(江格尔的坐骑)、阿嘎夫人(江格尔的妻子)、阿尔泰州的金印。史诗中还有四项、五项侮辱性要求。

12、匈奴帝国初期周围都是强敌,如西方有世敌月氏、东方有强虏东胡、南方有秦帝国,沿长城一线驻有蒙恬率领30万大军。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史诗描述到阿如布恩巴国四周都有鬼魔、强大的邻居,江格尔屡屡受到战争威胁。

13、《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冒顿单于统一北方是通过无数次战争。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史诗所表现的战争,已经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

14、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后来双方讲和,冒顿解围,高祖才得以与大军会合。

史诗中有“争战七天七夜没有分出胜负”之说。

15、历史记载,被匈奴征服的部落每年都要向匈奴进贡。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史诗中每次战争以后往往要求战败一方的首领们“年年要向江格尔方交贡”。

16、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内有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即被后世习惯称作是“战国七雄”,司马迁所谓“冠带战国七”“秦灭六国”。长城外,匈奴周围有东胡、月氏、乌孙、屈射、丁零、鬲昆等部落。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史诗有“上七国之期望,下七国之梦想”、“让上七国贡奉,让下魔王胆怯”之说,上七国即北面的七国(强大的游牧部落和国家),下七国,即南边的七国(战国七雄),下魔王谓南面的魔王(中原王朝帝王???)。

17、《汉书·匈奴传》中班氏说:“匈奴俗,见汉使非中贵人,其儒生,以为欲说,折其辞辩。”,匈奴“儒生”具有“说客”的特点。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史诗中的科尔密尔齐科吉力干(科尔密尔齐即舌人)是“通晓九国语言的”能人,即“懂得多种语言——翻译”“口才极佳——善辩”等。

18、《史记·匈奴列传》中匈奴人“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史诗中赞美江格尔的战旗时:“收起时是火红的太阳,举起时有七个太阳的光芒”;赞美女人时说:“从窗口洒出着第二个太阳的光芒”、“坐在桌上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英雄们发誓时说“让太阳做作证吧!”等。

19、匈奴之法“汉使不去节,不以墨黥面,不得入穹庐”的习俗相同,特别指出是“盖以墨黥面,为示辱之意”。

史诗中,阿如布恩巴国与夏尔高力三个可汗有土地分争,江格尔派去了科力密尔齐科吉力干,科力密尔齐科吉力干据理力争赢了官司,他把夏尔高力三个可汗叫到审判席前“在他们的脸上吐了口水,以墨黥面”。

20、匈奴人的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匈奴人有宝刀名“径路刀”。

史诗中英雄们出征时的装备为:“以备在外有用,急困时可剌杀,因而在腰上配带了汗吉力(hanjil,刀名),还配带了径吉力(jinjil,刀名)”。

21、匈奴人用敌人的头当做战利品的习惯。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江格尔英雄们将战败的对手斩首,用他们的头颅做montsog(即给战马做的装饰品,具体做法是把砍下来的头颅挂在自己战马胸前,或系在马尾上,或系在马鞍后)。

22、匈奴有辫发的习惯,刘安《淮南子·指瑞训》说:“谒者终军曰:“……如此瑞者,外国宜有降者。若〔是〕应,殆且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而蒙化焉。”其后数月……竟如终军之言。”《淮南子,齐俗训》云:”胡匈奴之国,纵体拖发。”出土于今陕西高官安县沣西客省庄的第140号匈奴墓透雕铜饰上摔跤的两个“胡”人,其头发都是结成一髻,拖诸脑后。古曰:“辫发之饰也,以金为之。”。

史诗英雄们有辫发的习惯。如对江格尔有“26根发辫,根根结实精细,垂背而下”。江格尔年老时说:“当年的百条长发、如今像是田鼠的尾巴一样短”。洪古尔有“背部中间有根根结实的二十六根辫子”。

23、匈奴人“形体魁健”一语,金日碑身长八尺二寸,刘渊身长八尺四寸,赫连勃勃八尺五寸,刘曜九尺三寸。匈奴人“贵壮”的习俗。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史诗《江格尔》中描写英雄们“形体之魁健”时夸张的说“肩宽七十五尺,臀宽八十五尺”,“放开着坐能占五十人位子,收身坐能占二十五人的位子”等。

24、《汉书·匈奴传》载“……匈奴西边诸侯作穹庐及车,皆仰此山林木,且先父地,不敢失也。”,《后汉书·乌桓传》中范晔记述乌桓人曾发掘了匈奴单于的“冢墓”,蒙古国出土的匈奴墓当中确实有匈奴贵族家族墓。

史诗中江格尔表示自己去世以后的安排时,与他同辈的十二个大英雄们像发誓一样都一个一个说到:愿跟随江格尔,这是贵族家族墓-陪葬文化。

25、汉在西北边有36个牧马所,分养马30万匹,文景之时有3万官奴婢在边境养牧,武帝时有官厩马40万匹。《汉书·景帝纪》记载“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汉文献所记载“匈奴屡次犯边”,这里“取苑马”次数不应该是少数,据推测一处苑养10000匹马,一次“取苑马”就是10000匹,10次是100000匹,这个数字不是少数。

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说法,即史诗中屡次出现英雄们夺取敌人的马群,赶回马群的情节,英雄们炫耀荣耀的一个点,每次赶回来的马匹数量是几十万匹乃至几百万匹。

通过简单的对比,可以看出匈奴史和史诗《Djangar》共同点是明显的,再看匈奴尊号、史诗《Djangar》尊号,单于-上古拟音djanɢʷa,djanʔɢʷa,djansɢʷa(史诗主人翁尊号Djangar即janggar)、护于-上古拟音ɢʷraːɡsɢʷa(honggor、史诗12位大英雄之一)、屠耆-上古拟音daːɡri、daɡri(torts、原蒙古语、官、最高政权继承人之意)、贤-意译词汇(Mergen、原蒙古语、聪慧、贤能之意)、帅子-意译词汇(Arslan、波斯语、狮子、英雄之意、史诗大英雄honggor尊号)、诺鞮-上古拟音nja teː、njaʔ teː、njaɡ teː(noyon、原蒙古语、官之意、史诗主人翁尊号)、僮仆-上古拟音pʰoːɡs doːŋ、pʰoːɡ doːŋ(Bodong、原蒙古语,武官尊号统称、史诗35位大勇士尊号)、日逐-上古拟音njiɡ l'ɯwɢ(eldeng、ildun、原蒙古语,武官尊号统称)、明王-mraŋɢʷaŋ(Mingyan、原蒙古语,聪慧、贤能之意、史诗12位大英雄之一尊号)、谷蠢-上古拟音ɦkroːɡ tʰjunʔ、kloːɡ tʰjunʔ、ɡ·loːɡ tʰjunʔ(史诗中12位大英雄之一Gvzen尊号),这些尊号读音、含义都能完全对得上,这让我们更加相信,史诗《Djangar》是一个依据历史的史诗。由刘从戎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文字史料是可以正视的,同样,口述史料也可以正视的;我们看到,史诗《Djangar》所展示的“真实”,是最接近文献记载的“真实”,当然,至于“真实历史”是另一个层面的“有趣话题”。

史诗《Djangar》,是一部跨国界的、大型长篇英雄史诗,这篇史诗虽然不能回答所有问题,但对于匈奴人和他后裔的历史文化传承,可以给出肯定的答复。黑格尔说过:史诗是一个民族的族徽,它的徽章,这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人们的理想、理念,往往都蕴藏在史诗里面。史诗是民间力量自发地完成的历史叙述,史诗再现的事实特征完全吻合文献记载中的真实,即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可以肯定的是某些史诗具有一定历史依据,恰如史诗《Djangar》所叙述的事实来自冒顿单于的匈奴帝国一样。英雄史诗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就是值得信的真,创造、传承史诗的人们认为英雄史诗是曾经的真实。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