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第368章 针对和谈相关准备(26)

作者:熊猫大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25 06:25:59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可见,这支秦笔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与现代的笔及其制法颇为相似,较之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已大有进步。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历史上对于蒙恬造笔的说法有一些记载。《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意谓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

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有关蒙恬的另外一个传说,那就是造筝这件乐器了。汉代应劭著《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西晋傅玄驳斥这种说法,见《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设之则四象存,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蒙恬为秦国大将,傅玄用“亡国之臣无法创造乐器”的阴阳五行论调,似嫌勉强。《旧唐书·音乐志》也称筝非蒙恬所造:“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同而弦少。”在中国的第一部纪传通史的《史记·蒙恬列传》中并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而《风俗通》的说法也仅用疑问的口吻说蒙恬造筝,一件乐器若出现在史籍上,其必已经流传一时间了,很可能记史者将此乐器的创造记为当时某领导者之功,或者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而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

蒙恬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其实,司马迁《史记》中蒙恬修筑长城的评价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修长城对人民的劳役,却没有看到修长城对中原地区的长久安定的重要意义。其次,蒙恬只是连接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工程量远没有司马迁所想的那么大。最后就是蒙恬和公子扶苏曾经多次上书秦始皇请求减免徭役,同时,和扶苏商议如何合理安排人力,来减轻徭役。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蒙恬将军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故里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地处蒙阴县西南,东与蒙阴镇,桃墟镇,北与蒙阴镇、常路镇相邻,西与新泰市、平邑县接壤,为三县交界之地。

对于蒙恬的是非功过,刘从戎认为蒙恬之功。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抗击匈奴,守卫边疆

蒙恬镇守漠北,先后与匈奴单于头曼有两次大的交战。经过这两次大的战役,匈奴被蒙恬的军队彻底打败了,他们向大漠以北遁去。秦朝北方疆域扩展到了黄河北岸、阴山南麓一带。在这片区域蒙恬建立了 44县,又从内地迁徙 3万户到这里,一边开垦荒田,一边防守边关。这种徙民实边、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从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内蒙古地区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修筑万里长城,保障了北方安定

咱们汉朝的贾谊先生高度评价了蒙恬抗击匈奴,守卫边疆的战功,“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在那个时代蒙恬修筑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防止了匈奴南下,使大河南北广大地区的人民摆脱了兵祸的灾难,从而促进了这些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

三、修筑直道,加强交流

蒙恬又派大队人马修筑了从都城咸阳到九原的宽阔直道。当年修筑的直道,南起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北),北抵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全长“千八百里”,约合今 700余公里。这条道路的筑成,不仅对维护诞生伊始的秦帝国的宏伟大厦和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促进国家稳定、中原内地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陕甘宁诸省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均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蒙恬之过。刘从戎认为也有以下几点:

一、“绝地脉”

“绝地脉”说,是在当时情境下一种无可奈何的自责。身为大将的蒙恬,祖孙三代为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帝国安宁,为了始皇千秋大业传承,十多年来风餐露宿,坚守边关,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明知道使者带来诏书是假的,朝中发生了大事,但他束手无策。

二、“不强谏”

秦朝刚刚统一天下,人心尚未安定,百废待兴,而蒙恬身为秦嬴政宠信的名将,却不尽力谏,辅佐皇帝赈救百姓的急难,协助致力安定百姓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的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直道,这些繁重的修筑工程,给当时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刘从戎综合分析蒙恬的功过,蒙恬是秦王朝功臣、忠臣,他为人光明磊落、胸襟坦荡。他为秦朝建立的功业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所以罪不至死,他的死是宫廷政治斗争的结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