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第367章 针对和谈相关准备(25)

作者:熊猫大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25 06:25:59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211年迁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而且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抢掠。蒙恬北伐匈奴的胜利,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在长期的交往和劳动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逐渐同秦人及其它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外,在北方击退匈奴的同时,公元前219年与公元前214前,秦始皇还前后两次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修筑了灵渠,对岭南地区进行了开发,将该地区首次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而在西南地区,秦始皇开通往了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秦攻匈奴之战是秦帝国中央关于“天下版图”南北扩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系列征服战争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至于说秦国的朝堂上,能臣名将如云,但为何独独选择蒙恬去收复失地,抵抗匈奴呢?那是因为蒙恬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他一直坚守在北方的边疆,与匈奴进行了无数次的战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北击匈奴的任务,非蒙恬莫属。谈到蒙恬的家事,我再和你们多说几句。说到这里刘从戎又点着了吕宋草吸了起来,对田千秋和赵熙讲蒙恬的祖父蒙骜原居齐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来到秦国,在秦庄襄王时出现在史书中,不断地为秦国征战,后来成为上卿。到秦始皇初年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蒙恬的父亲蒙武作为王翦(正是后来蒙恬的裨将王离的祖父)的裨将军参加了秦灭楚之战。到蒙恬时,蒙恬已经可以率领当时秦军最重要的部分北征匈奴,连秦始皇的长子也被派到蒙恬军中作监军,而蒙毅也同时做到上卿,并曾带兵,家族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蒙骜在世时。但也正因为此,造成了与胡亥、李斯和赵高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蒙氏家族的灭亡。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时突然驾崩,此时蒙毅因为外出祭祀山川不在,赵高扣留遗诏,然后与李斯、胡亥密谋篡改遗诏,让胡亥继位。遗诏中本来是让扶苏回咸阳继位的,此时扶苏因为在坑儒事件中被秦始皇放到蒙恬那里负责监军,可见蒙恬是秦始皇为扶苏选择的臣子。

赵高为了一己私利篡改诏书,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还怨恨皇帝,于是赐扶苏、蒙恬死。扶苏想要自杀,蒙恬觉得不对劲,力劝扶苏等等再看。但是扶苏没有听从,自刎而死,蒙恬被囚禁于阳周。扶苏死后,胡亥回到咸阳登基,是为秦二世。后来胡亥想要放掉蒙氏兄弟,重用他们。赵高担心对己不利,于是就在胡亥面前诬陷蒙氏兄弟曾经在秦始皇立太子的问题上反对胡亥,于是胡亥囚禁并杀死了蒙毅。随后胡亥又派人前往阳周处死蒙恬,使者告诉蒙恬,您的罪过太多,且蒙毅当死,连坐于您。蒙恬不甘道,从我祖辈到现在为秦国累积功劳,建立威信已经三代。如今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即使被囚禁,也足以叛乱。我之所以没有如此,是因为我知道要坚守节义,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也不敢忘记贤主的恩宠。如今我蒙氏一族对秦朝没有二心,却落得如此下场,一定是有奸臣作乱。蒙恬接着说道,我说这些不是为了逃避责罚,而是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能多替万民考虑。使者回道,我只是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将将军的话转给皇帝。蒙恬只好无奈道,我究竟是如何得罪了上天,竟让我没有过错就被处死。良久之后,蒙恬又说道,我修筑长城长达万里,很可能是修筑的时候挖断了地脉,这就是我犯下的死罪吧。说完之后,蒙恬就吞下毒药自杀了。太史公评价蒙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蒙恬兄弟迎合秦始皇的心意,不顾天下战乱刚结束,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就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司马迁虽然说得很对,但是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话好说事情难做。在思想上我们可以进行各种理想的设计,但是具体到现实,我们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有时甚至做出相反的选择。蒙恬的含冤而死揭露了秦王朝的弊端,这种情形在后世的中华各个朝代还会无数次重演。而围绕着着蒙恬,也有不少历史传说故事。而有关造笔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