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 第3章 父子对谈

作者:一脉春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4 23:42:02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大同、宣府,这是大明朝自开国之初就设立的两大老牌军镇,防御体系完备。饶是当年的瓦剌也先,都没能攻下这两座军镇。

崇祯皇帝有想过大同、宣府有失,可从心底而言,他又不怎么相信这两大老牌军镇会有什么闪失。

接着,他眸子一挑,散着寒气的眼神射向朱慈烺。

知子莫若父,崇祯皇帝对于自己的儿子悉心培养,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他很清楚。寻常军政,能说出一二,并不奇怪。可何时竟有了如此大胆的猜测。

“你认为,闯贼攻得下大同和宣府?”

朱慈烺感受到了那冰冷的眼神,可他没有理会,都这种时候了,顾不得那么多。

“回禀父皇,唯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你的意思是,大同和宣府会降贼?”

朱慈烺站起身,“父皇,洪承畴之鉴,尚在眼前。不怕再出一个左良玉,只怕多出一个李永芳。”

听到洪承畴和左良玉的名字,一抹愠色爬上崇祯皇帝的脸庞。

见崇祯皇帝被戳了肺管子,朱慈烺躬下身子,“儿臣口不择言,还请父皇责罚。”

沉默了约有片刻,崇祯皇帝旋即恢复正常。

自他登基以来,听到的糟心事实在是太多,不差这一个。

若是气性大,崇祯皇帝早就被气死了。

“你说的没错。”崇祯皇帝语气渐缓。

“放眼天下,朕能够如臂使指的军队,唯有山西的周遇吉、凤阳的黄得功。”

“次之,便是辽东的吴三桂。”

“吴三桂?”听到这个名字,朱慈烺略有诧异。

崇祯皇帝意味深长的看了朱慈烺一眼,“朕向来厚待辽东,只要朕还在,吴三桂便是大明朝的忠臣。”

若是你不在了呢?

当然,这是朱慈烺的心里话,没有敢说出口。

“父皇,宁远孤悬在外,是否可以考虑将辽东之兵调入关内,固守山海关,同时亦可以起到拱卫京师之任?”

崇祯皇帝默了一下,“此事,或许可为,然,干系太大。”

“若真的退守山海关,不能只将官兵调回来,宁远等地的百姓也要一并迁回来。不然,他们便会沦落建奴之手,生不如死。”

“父皇,宁远等地几十万军民全都撤回关内,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儿臣以为,宜早不宜迟。”

“此事干系重大,尚需与朝臣商议。”崇祯皇帝无声的拒绝了。

朱慈烺有些不甘心,“父皇,朝廷敢战之兵,皆在九边,松锦一战,九边精锐付之一炬,唯蓟州、辽东尚存元气。”

“且蓟辽临近京畿,若遇警事,仍赖蓟辽。儿臣以为,当对两镇,委以重酬。”

崇祯皇帝已经猜到朱慈烺的意图,“重酬?仅仅是蓟辽两镇?其他军镇将领何如?”

朱慈烺躬身一拜,“父皇英明。”

崇祯皇帝想了想,“封爵之事,还需谨慎。”

自嘉靖以来,大明朝对于爵位的要求愈发严苛,唯有李成梁因多年积功,封无可封,方得宁远伯之爵。

戚继光就差临门一脚,结果张居正倒了,他也跟着受到牵连。

如今距离大明朝覆灭只剩五个月,历史上的南明连亲王的爵位都给出去了,这种紧要之时,不能吝啬。

给钱给粮那是真没有,升官进爵这种最简单的空头支票还是可以办的。

朱慈烺再次躬身行礼,“国帑告罄,这是目前朝廷唯一能够拿的出的赏赐了。事先厚赐,总好过临时抱佛脚。”

“可先择良将,委爵位之酬,不予世袭铁券。待其再立战功,方允世袭。其余将领,或实授、或署授,提升官职,视情况而定。”

崇祯皇帝望着朱慈烺,“你觉得哪些人可以封爵?哪些人应当晋升?”

“封爵者,唯辽东吴三桂、蓟州唐通、山西周遇吉、凤阳黄得功、甘肃马爌、老将杜文焕,以及,平贼将军左良玉。”

崇祯皇帝默默的听着这几个名字,“适才你还担心大同、宣府两镇会降贼,为何封爵者未提及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唐钰?”

此时的宣府总兵名为唐钰,历史上投降李自成的那位末代总兵王承胤还没有上任。

朱慈烺愣了一下,不过面对崇祯皇帝这种多疑的人,理由越是花哨,越是容易引起怀疑。

“回禀父皇,此二人资历、军功皆有不足,尚不及封。”

这是个很简单的理由,也是最直接的理由。

不知崇祯皇帝有没有相信,只听他说道:“此事你考虑的还算周到。”

“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同、宣府两镇太过重要,总兵人选,朕会重新考虑。朕会先选派宦官前去镇守监军,以防有变。”

朱慈烺一听,得,又派宦官去了。

明末宦官的操守,除却个别人,其余的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

但,也行。

只要大同、宣府不投降,李自成就没那么容易打进京师。

只要不是杜勋监军宣府,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崇祯皇帝注意到朱慈烺的神情,“朕如你这般年纪的时候,同样不屑宦官。”

“等到临朝之后,愈发觉得,宦官远比文官要好用。”

“儿臣明白。”朱慈烺暂时压下情绪,“父皇,儿臣还有谏言。”

“你今天的话,格外的多呀。”

崇祯皇帝不咸不淡的来了这么一句。

“回禀父皇,国事艰难至此,儿臣身为储君,岂敢充耳不闻。父皇每劳烦于案牍,呕心沥血,两鬓已见斑白,儿臣又岂能无动于衷。”

崇祯皇帝神情微微一动,语气也较之柔了下来,“说吧。”

“儿臣斗胆,请父皇做最坏打算。先行派心腹之臣,前往南京,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话也只有你敢在朕的面前说!”

朱慈烺躬身到底,不再多言,无声胜有声。

崇祯皇帝语气再度严肃,“北方之事,尚犹可为,远不至此!”

“贸然筹划南举,你让满朝文武怎么看?出身北方的官员,他们会怎么想?”

“届时人心思动,国事蜩螗,不战自溃。成祖的陵寝,可还埋在昌平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