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狼与白鹿:蒙元 第65章 汗位之争(二)

作者:姜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7 09:55:30
最新网址:www.bqgcc.com

各人有各人的打算,此时的阿里不哥竭力诱使忽必烈回到草原,好逼迫他就范,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大汗宝座。计划很好,但是没人就范就显得不妙了。

忽必烈清楚的意识到,目前的阿里不哥鞭长莫及,他在蒙古本土难以掌控自己的出入汉地和调动汉地兵马的权力,特别是在调动汉军方面自己拥有着莫大的优势和便利。

因此,条件不成熟,忽必烈绝不肯轻易离开经营有年的中原而贸然北上。就这样,双方借助使臣递话,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很快就要到撕破脸骂架的地步。

三月二十四日,忽必烈在开平隆重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作为蒙古帝国决定重大事务的重要会议,亲王合丹、阿只吉率领着西路的诸侯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剌忽儿、爪都则带领着东路的诸侯王,他们纷纷前来参会。

就在这次大会上,在众人的簇拥下,亲王和诸侯王们一致奉劝忽必烈登上帝位。本着“谦逊唯上”的态度,忽必烈再三逊让,表示自己德才不配位,难以担此重任。

但此时的诸侯王们和大臣们以“国不可一日无主”坚持请求,毕竟以忽必烈的英明和才干,是帝国目前最适合的领导者。

经过多番推辞和劝说,实在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不能“辜负”重推和信任的忽必烈,最终在三月二十四日,忽必烈在汉族谋士及部分蒙古贵族支持下,抢先于1260年三月宣布即大汗位,年号“中统”,开启元朝新纪元。

忽必烈随即任命了一批贤能的官员,其中就包括赵璧、董文炳为燕京路宣慰使,负责治理燕京地区的政务。

即位之初,陕西宣慰使廉希宪向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高丽国王曾经派遣世子王倎(后改名为王禃)入朝觐见,但被拘留了三年未得归。现在听说高丽的国王已经去世,如果此时王倎能被护送回国,万一他被立为国王。可想而知,他一定会感激不尽,这样就等于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一个国家的效忠。”

忽必烈认为廉希宪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他立马下令将王倎“请”至客馆中,并派兵“二十四小时”保护。随后,待条件成熟时,亲自送气回国,并赦免了国内的人民。

四月初一,中书省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大元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忽必烈任命八春、廉希宪、商挺为陕西、四川等路的宣抚使,赵良弼为参议司事,粘合南合、张启元为西京等地方的宣抚使,这些任命旨在加强地方治理,确保政令畅通。

初二,忽必烈下诏给高丽国王王倎,明确表示将归还所掳掠的百姓以及逃亡在外的人户,并严禁边将随意抢掠。这一举动,一下子就笼络了王倎的心,他当众表示自己的国家将誓死效忠忽必烈和大蒙古帝国。

初四,忽必烈向全国下诏,正式宣布即皇帝位。在《皇帝登宝位诏》这份诏书中,他自称为“朕”,这是对皇帝身份的正式确认。同时,一方面为了以示正统,另一方面为表达自己的对前任大汗的尊重,他尊称蒙哥为“先皇”。

更为重要的是,诏书中首次且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的政治理念,即在继承先祖传统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演进进行必要的改革。还要“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即借鉴历代圣贤的宏伟大业和前代的典章制度,来指导新政权的建设。

为了凸显自己的执政理念,特别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因为按照他的“进步”历程和已有经验来说,要想发展、巩固,甚至延伸蒙古帝国的统治,就必须要改变传统“武力解决”的单一征服方式,将统治重心放在“文治”之上,转为注重文化和政治的建设。

这一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要更改蒙古旧制,实现与汉法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同时也正是这一理念的提出,也凸显出了忽必烈与传统蒙古大汗间的区别和差异,这种政治上的重要飞跃,也为大蒙古帝国民众提供了共同框架和规则。

在诏书中,他回顾了先皇的功绩和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大业的担忧和决心。他强调,自己虽然年轻,但愿意承担起国家的重任,广泛施恩,救济百姓。

“我凭着祖宗开创的疆域,据有四方,武功屡获建树,文治却颇见欠缺,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大凡时间有先有后,事情有缓有急,天下的大事业,不是一个圣王一朝天子所能够各方面全都顾到的。先皇帝刚即位的时候办事雷厉风行,准备大干一番。从自己方面说,忧国忧民之心虽然十分迫切,但在尊重贤能、使用人才方面却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正当我督率师旅进军夔门的时候,却突然传来先皇帝升天的噩耗。哪能预料到出师未捷的遗恨,竟然不能够终止呢!”

“年纪尚轻的我,渡过长江之后正准备深入敌境,却听到京师发生了严重的征民为军的扰害。百姓们惊慌恐惧,好像一天都无法度过似的。我为此而感到惶惧,乘着驿车赶回来。眼前的急难虽然缓解了,而境外的战事还没有结束。于是召集大家商议,以征集好的办法。没想到宗亲们竟会盟,先行推戴我为国君。东西虽然相隔万里之遥,名公巨卿们有的却不蒙召而来到,人们不谋而合,都说国家的大统不能够长久空缺,神人的厚托一刻也不能落空。谋求于当今,在太祖嫡亲的孙儿中,已故宪宗皇帝的同母弟弟,无论从德才还是从长幼看,只有我一个人最为合适。我虽然处于征战之中,却总是保留着仁爱的心肠,广泛地施予、救济着人们,确实可以做天下的主宰。皇天扶助顺应天命的人,人为的谋略是不能与天命相比的。按祖训继承国祚的大法现在依然存在,谁又敢不依从。我郑重而又坚决地推让,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而诸侯王和百官的祈求恳请更加坚决,发誓要以死来请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好俯顺舆情,勉强登上帝位。我自思寡德暗昧,所生的时代艰难很多,就像涉足于深渊上的薄冰一样,不知道如何补救。正当开始临朝执政的时候,应该重新制定弘大长远的规划。既效法前代,又灵活运用,这正是当前要做的。务必施行实在的恩德,不提倡虚应的文字。虽然太平时代不容易立即实现,而吃喝却是必须先行解决的。唉,继承大统的运数既然轮到了我,只得恭敬地顺应上天赋予的使命,既是勋旧宗亲所托付,我又怎敢忘记祖宗的规矩呢?建立皇极,开创元始,使百姓们有一个新的开始。我所做不到的,更将依靠我远近的宗族,朝里朝外的文武官员,同心协力,呈献无可更替和否定的助益。特此广泛地告知各方的百姓,体察我恳切的用心。”

在诏书的结尾部分,忽必烈表示将恭敬地顺应天命,继承大统,并依靠远近的宗族和文武官员,同心协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借着这一份诏书,忽必烈的执政理念、治国经略等都被广施于众,他希望通过这份诏书,让百姓们知晓自己的恳切用心,共同开创一个美好的新时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