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吉思汗铁木真后,大蒙古帝国又迎来了窝阔台、贵由、蒙哥这三位大汗,为什么说预言的应验在忽必烈身上呢?
老萨满预言的第二个是“蒙古刀将砍掉三个太阳——……一个沉入汉人的江河……”以上三位大汗并没有达到这一成就,他们站在铁木真的肩膀上进一步扩大了领土,但三人的综合能力各有弊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大蒙古帝国的崛起,更多的是“扩大”了领土。
窝阔台在位期间灭亡了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金朝,但这也是在铁木真前期的征战基础上实现的。同时窝阔台本人过于沉迷酒色,最终也因饮酒过度去世,年仅56岁。本应该在奋斗的年纪,却贪图了享受。
当然,南下攻金、征服华北地区、任命由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的中书省、开科取士、复兴丝绸之路等等一系列的成就,使得他在蒙古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贵由是窝阔台的长子,能力平庸和人缘不好也使得他饱受争议。在登基时,依赖于母亲乃马真后的支持和靠窝阔台硬塞过来的战功。但贵由在位期间,并没有继承和发扬窝阔台的领导才能,反而效仿自己老爹“沉迷酒色”,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蒙哥则不同,作为托雷的儿子,他的文治武功都很强,在位时就展示出了极强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在他的领导下发动了对南宋的大规模进攻,但不幸的是在这场战斗中被流矢击中,最终去世,未能实现统一的梦想。
个人之所以认为他们三人并不是要验证第二个预言的人,关键还在于他们三人,并没有真正以领导者身份去带动大蒙古帝国发展,而只是“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而已。
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能单纯当甩手掌柜,要参与到重要事务中,其他零星的事务,也应该尽力指导其他部下去辅助完成,即要深度参与到事务之中。
而他们三人有各自的严重缺陷,或沉迷酒色、或过分依赖他人、或运气不好等,致使他们并没有在历史中留下更多的足迹,三人的成就与老萨满预言中的“沉入汉人的江河”相比,还相去甚远。
而这位预言中的人物即将登场,那就是忽必烈。
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正是赫赫有名的忽必烈。他是睿宗托雷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庄圣太后,姓怯烈氏,二人给予了给予了他生命,也将基因中的优良因子传了下来。
与其他出生自带异相的地王不同,忽必烈出生于乙亥年(1215)八月二十八日,这天风平浪静,什么异相都没,唯一值得纪念的事儿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率大军攻取了金中都。
但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和地位全靠自己,最终靠努力和表现成为了大元朝的开国皇帝。
元太祖十年,即1215年,成吉思汗正率领大军攻取金中都,摈斥着一贯的做法:“抢钱、抢粮、抢人”,见猎心喜的铁木真命令汪古儿等人将金都府库的财物尽数取出,并规定“每留一份为成吉思皇帝献,余则敷俵有差”。
金中都的财物之丰富,是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以来最丰盛的一次,而“俵分”这一盛事,也被后世传为了佳话。忽必烈恰好在这个充满喜悦和庆祝的时刻出生。
相传,成吉思汗坐在高大的金色帐篷中,目光如炬,凝视着刚出生的孙儿忽必烈。这个小家伙在他宽厚的臂弯中显得那么脆弱、那么较小,却一声声响亮的啼哭,却在表达着无尽的生机。
他端详着这个新生命的面容,脸上露出了一丝深思的神情:“我们的孩子都是火红色的,像草原上的旭日,充满了活力和热情。”成吉思汗缓缓开口,声音里充满了对部落血脉的自豪,“但这个孩儿却生得黑黝黝的,肤色与众不同,显然像他的舅父们。”
带着一丝疑惑的话语中更多的是饱含着的期待,看着这个与众不同的孙儿,他想起了自己刚出生时老萨满的预言,“你或许将带来别样的命运吧”成吉思汗深思着。
“去告诉唆鲁禾帖尼别吉,让她把这个孩子交给一个好乳母去喂养。”成吉思汗吩咐道
侍卫领命而去,成吉思汗的目光再次回到忽必烈身上,虽然肤色不同,但同样流淌着自己部落的血脉,听哭声就有着成为伟大领袖的潜质。
就这样,带有部分克烈、突厥血统的忽必烈被交给拖雷的次妻撒鲁黑抚养。出身乃蛮部的她温柔而坚韧,是个极好的乳母人选。
因为对托雷的“溺爱”,顺带着也喜欢他的家人们,成吉思汗看着她,眼中满是信任。
“把这个孩子交给你抚养,希望你能用你的爱和耐心,将他养育成一个勇敢、智慧、有担当的男子汉。”成吉思汗对撒鲁黑说道。
撒鲁黑恭敬地接过忽必烈,她的眼中闪烁着母爱的光辉。毕竟她是穆哥的生母,在此后的日子里她待忽必烈如自己的亲生儿子,尽心尽力,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他,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高情商传递给了忽必烈,使得他在成长后也能够始终与人为善、尊重别人。
自此,忽必烈开始了在撒鲁黑家的“寄养”生活。
不知不觉,到了满月的时候,欣喜的成吉思汗在宫殿里大摆宴席,邀请众多宾客以期分享这份喜悦。
在宴会上,成吉思汗给这个孩子正式起名“忽必烈”(蒙古语中有承前启后的继承者之意),这种变相的身份认同,使得众人对幼小的忽必烈都高看了一眼,毕竟这可是成吉思汗的寄托和对他未来继承并发扬光大蒙古帝国基业的殷切期望。
赐名中所蕴含的“厚礼”,不光是他个人对这个与众不同孩子的喜爱,也是为整个蒙古帝国的未来定了基调,更是在冥冥之中回应预言。
不得不承认,你可以质疑他的人品,但一定不要怀疑他的眼光。忽必烈在精心培育下,不仅骑马、射箭等各项技能都非常精湛,而且小小年纪就孝顺有礼,懂得尊敬别人。
但千万不要以为他只是草原上的勇士,天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知识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小就接触到成吉思汗身边的儒学大师耶律楚材,他对汉文化极其更感兴趣。之后认识了刘秉忠、姚枢、张文谦、窦默等人,更是被称为“儒教大宗师”。
当黄金部落聚会时,别的人都在吃吃喝喝,长辈们围坐起来,讲述着成吉思汗的征战故事、治国方略等,别的孩子只当故事听,只有忽必烈时真正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每每在眼光中闪烁着憧憬、思索和欲望。
而在成吉思汗召见各族商人、迎接觐见的使者时,忽必烈从他们口中听闻了远方的繁荣昌盛、先进的农业技术、深邃的历史故事、深厚的儒家文化、完备的政治制度等,这些都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了他,这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博采众长的种子,进而为开展雄才伟略的帝王人生奠定了基础。
有礼貌、聪明,受到成吉思汗喜爱,长辈们称赞,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对下属又安抚有嘉,深得人心,怎么能不爱。
1224年春,西征归来的成吉思汗,抵达阿拉马克委时,这个位于现今额尔济斯河畔的地方时,众多亲属早已等候在此,迎接这位伟大的征服者。
一眼万年,成吉思汗的目光就锁定在了两个年轻人——忽必烈和旭烈兀的身上。这二人刚从原乃蛮部边境的爱蛮·豁亦之地初猎归来,脸上洋溢着少年特有的兴奋与自豪,致使他们在人群尤为突出。
看到忽必烈手中提着的兔子,而旭烈兀(后来称为了伊利汗国的建立者)带着山羊时,成吉思汗大笑起来。
按照蒙古人的传统习俗,孩子第一次出猎归来后,长辈会为他们举行拭指仪式。这是一个蕴含着祝福与期许的仪式,也就是从猎取到猎物的这一刻起,说明孩子长大了,能够“养活”自己了,类似成人礼一样。
成吉思汗走上前去,亲手为这对嫡孙举行了这个仪式。他用所杀猎物的肉或油脂,轻轻地拭过他们的手指,一边拭,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为他们祈福,希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将来能够继承他的事业,继续蒙古的辉煌。
属于忽必烈和旭烈兀的未来也正在来的路上……